古詩是古代文學中的一朵奇葩,它語言凝練,內涵豐富,意境深遠。在平常教學中,很多教師面對短短的古詩,覺得無從下手,往往一掠而過,即使講解,也只是翻譯句子,索然寡味。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如何設計古代詩歌的教學,讓古詩教學流淌“詩情畫意”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此進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
一抓住關鍵,觸摸詩心
所謂的關鍵,就是詩歌中集中流露和具體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詞或語句,一般是些精美的詞語、富有表現力的詞以及詩中的名句。這是理解詩歌的關鍵所在,抓住它,就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功效。如張志和《漁歌子》中的“斜風細雨不須歸”的“不須歸”,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喜”字等,若能對這些關鍵字詞細細品味,定能更好地把握整首詩的情感,觸摸詩心。又如教學崔顥的《黃鶴樓》時,教師可以說:“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聯都寫了一個‘空’,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導學生在品味首聯所嘆之“樓空”、頷聯所寫之‘天空’、頸聯所繪之‘洲空’、尾聯所愁之‘家空’,來觸摸作者空虛、惆悵、傷感的心境。如此巧妙引導、細心咀嚼,學生便品出了詩中的真味,可以由點及面地領悟作者心中那豐富的情感與意境。
二放飛想象,品味詩境
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經驗世界中展開合理想象,方能重新構建出古詩詞所描繪的優美意境。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有一種“言盡而意無窮”的語言效果。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抓住詩中重點詞句,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展開合理想象,從而更好地感受詩中的意境美。如在教學杜甫的《江南春》時,我先引導學生想象“千里鶯啼”是什么樣子,學生聯系個人已有經驗想象春天到處可聞鳥語的意境,進而體會作者的心情,再讓學生細細品讀詩歌,對詩中意境的感受自然就深刻了。
三滲透生活,拓寬詩意
古代詩歌中有不少名句內涵豐富,含義深邃,是作者彼時彼地對實際生活感悟的概括,具有很強的哲理性和啟迪性。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抓住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知識定向延伸,將現實生活的信息注入名句中,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去探究這些句子,從而靈活掌握和運用這些名句,達到古為今用、拓寬視野的目的。如朱熹的《觀書有感》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廣為傳誦的名句,教學時要啟發學生:詩的含義是說要想做到心靈澄澈,就必須不斷學習,時時補充新知。這里的“活水”含義豐富,不只限于書本知識,教師在教學時還應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靈活掌握“活水”的不同含義。講到“活水”時,我舉了一例:有位學生平時善于觀察、積累生活中的素材,寫作時信手拈來,內容生動傳神,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他的同學向他討教寫作的秘訣,他引用朱熹的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來回答。這里的“活水”是什么意思呢?此外,“活水”還可指什么?這便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學生會根據生活體驗,聯系社會現實,賦予“活水”以豐富的內涵。
四聯類比照,領悟詩魂
聯類比照就是把同類的作品放在一起,彼此參照,達到以詩教詩的目的。如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就可以把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聯起來講。三首詩的基調都是思念傷別,但因人不同,所表達出來的情也不同。王勃用一個“意”把千言萬語都包容在內,用一個“同”寓意一切盡在不言中,深切地表達了思友之情;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是詩人用想象的筆調浪漫地表達出了思友之情;岑參則將送別的情融在寫邊地之景中。這樣講,不僅使學生對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理解更透徹,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不僅可把相類的詩作放在一起比較教學,還可把表意相似的名句放在一起比較賞析,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融會貫通。如講到明代夏完淳《別云間》中的“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可引導學生回顧宋代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可向后看陳毅《梅嶺三章》中的“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體會從古到今先烈們的前仆后繼及其反抗精神的一脈相承。同時,還可將三個人作比較,文天祥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固然令人欽佩,但他還只是想要在史冊上留個好名聲,而夏完淳說他死后還要看到河山的收復,這種愛國精神更加值得敬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更是氣貫長虹,他不是旁“看”,而是死后還要率部起義。三個人,一樣的愛國,不完全一樣的境界。將三種境界擺出來,相信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會更深入 。
古詩詞來源于充滿情趣的生活,蘊涵著值得我們反復品味的意境美、深厚情。古詩詞教學應當流淌著“詩情畫意”,切莫在枯燥乏味的詞句解釋中結束。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安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