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有利于學生復習、鞏固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為了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總是把“抄單詞、背課文”這種死板的方式作為英語課外作業的形式。這樣的作業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從而影響學習效果,也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設計出布置英語作業的有效方案。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嘗試剖析英語作業布置的弊端進而探究有效布置英語作業的策略。
一英語作業存在的弊端
一是練習形式單一。現行中學英語教材都是圍繞一個話題從聽、說、讀、寫幾個方面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自身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只是單方面地注重寫的練習,而忽略對聽力、口語方面的練習,從而造成練習模式過于單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二是 “題海戰術”。一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過分強調“量”而忽視“質”,讓學生不斷進行大量的、毫無針對性的練習。認為這樣的練習才是掌握知識最有效的途徑,卻不知這種乏味的練習收效甚微,反而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極大地影響學習效果。
三是作業布置方式“一刀切”。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實行“一刀切”的作業布置方式,造成有的學生跟不上,有的學生“吃不飽”,這樣就有違作業的初衷,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二英語作業布置的有效策略
一是要根據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使學生的作業層次化。分層作業能極大地減少學生厭學和抄襲的現象,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提供多樣化作業選擇的機會。第一個層次是基礎知識的簡單應用,主要是為了鞏固課堂知識,每個學生都要完成。第二個層次,對學生的要求就較高了,主要是對基礎知識的領會并做到靈活應用,要求大多數學生去做,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讓他們都能順利完成。前兩個層次是基本適合全體學生的練習。第三個層次是專門為優等生設計的作業,要注重知識的拓展和延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例如,教師可以鼓勵這部分學生看一些英語讀物或聽英語廣播等。教師要靈活處理,恰到好處地分配這三個層次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力所能及的作業,從而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二是將學生的作業生活化,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才能提高英語語言學習的有效性。在英語學習中,學生缺乏體驗就會沒有認同感,也就很難有成就感。因此,教師要把口語實踐活動作為英語學習的重要內容,設計課外作業時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英語、提高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如,教完egg、meat、noodles等表示食物的英語單詞后,可以讓學生自行編制菜譜;教完日期“Sunday”、“Monday”等單詞后,可以讓學生設計日程安排表。這樣,學生在復習單詞的同時也對語法進行了復習和鞏固。這種復習單詞的作業,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消化,學生還能不興味盎然地去做嗎?
三是將學生的作業有聲化,提高作業的實效性。英語教學重在聽、說、讀、寫的全面發展。學生可以在早晨起床時間或吃飯時間聽一些英文歌曲或美文。這樣的聽力訓練,不會給學生帶來負擔,反而能起到一定的遷移作用。
四是學生作業的家庭化,讓學生把英語帶回家。平時,學生學習英語只能在課堂上進行,在家就沒有英語學習的氛圍了。為了讓學生在家也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可以要求他們自己動手,在家里營造英語學習氛圍。比如,在學習了服飾類的單詞后,可以要求學生自制一些精美的卡片,把sweater、coat、jacket等卡片掛在衣服上;在學習了關于學習用品的單詞后,就把單詞卡片貼在書或文具上;在學習了果類的單詞后,就把單詞卡片貼在客廳里的水果上等等。這類家庭作業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感受到英語的氣息,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學生想忽視英語都難了。
五是學生的作業合作化,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了作業。作業要有些難度,這樣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能讓他們體會到合作的力量。在學生合作的同時要求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可以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溝通能力。
總之,作業是鞏固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英語教師要深刻剖析作業布置中存在的問題,掌握有效布置課外作業的方法,讓課內外緊密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張寨鎮中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