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改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教學評價一直被視為“篩選”、“選拔”的工具,人為地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選出最好的,淘汰較差的。教師重視的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體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優(yōu)或劣。同時,在應試教育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填鴨式”的單向灌輸,使學生由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呆板、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成了知識的“奴隸”,而不是學習的主人,創(chuàng)造性思維被極大地扼殺。
二改什么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學年度的升學率評價學校,以一堂課的優(yōu)劣評價教師,以一次考試的成敗評價學生的陳舊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模式,應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學校、看老師、看學生。
其次,廣大教師應更新育人觀念,樹立“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的思想,改革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給每個學生做出公平、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
三怎樣改
實施評價時,要面向全體,承認個體差異,分類設置評價標準,設計多元化評價體系,給予學生全面公正客觀的評價。
1.考查與考試相結合。考查指的是在平時課堂教學和課外作業(yè)等教學活動中對教學效果進行的檢查,主要有課堂提問、書面檢測、檢查作業(yè)和日常觀察等形式。優(yōu)點是便于教師及時、經常性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情況,靈活、機動性強,便于實際操作。考試分為閉卷考試、開卷考試、面試答辯、情景答辯等,運用最多的是閉卷考試,優(yōu)點是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某一階段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亡羊補牢”。
2.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良好的自我評價能力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發(fā)展成熟的重要標志,它使評價者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在自我反思性評價中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更有益于發(fā)揚成績,矯正問題。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可先讓學生對自己一個時期或階段的語文學習情況作出一個客觀、實事求是的評價,然后教師、同學作必要的補充,這種評價的優(yōu)點是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培養(yǎng)自我教育意識。學生互評是對自我評價的有益補充,指的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實行小組內互評,然后大組交流,最后班級集體評議,教師小結,給每一位學生一個樂于接受,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保持旺盛學習動力的積極的、鼓勵性的評價。
3.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要為每個學生準備成長記錄袋,及時全面地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學生平時的表現(xiàn)、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詳細記錄學生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過程,為學生作出積極、中肯的評價,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4.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相結合。對于優(yōu)秀生、中等生、學習困難學生的教學質量評價要區(qū)別對待,實行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于優(yōu)秀生的評價,目標可“高”一些,措施可“狠”一些,要求可“嚴”一些,讓他們在感受成功喜悅的同時,正視自己的不足,向學習更好的同學看齊,實行橫向比較;對于中等生,學習困難學生的評價目標要比優(yōu)秀生“低”一些,措施“軟”一些,要求“松”一些,讓他們自己與自己相比,自己與自己以前相比,感受進步,體驗成功,激發(fā)向上的動力,實施縱向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既有利于讓優(yōu)秀生在成績面前不驕傲自滿,繼續(xù)向前邁進,又有利于中等生、學習困難學生不喪失學習的自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更好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
5.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多進行定性評價,教師為每個學生建立專門的語文學習檔案,以便及時、經常地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資料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與不足,并提出建議。用最具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于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多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引導學生,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語文教學質量評價的意義在于為實現(xiàn)“更好”創(chuàng)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促進學生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便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達到能熟練駕馭祖國語言文字的要求。“最好”、“最差”只是相對的,而不斷爭取“更好”,才是語文教學質量評價的永恒追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南關小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