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為適應《語文課程標準》教學的目標和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求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一樹立信心,不怕挫折
高爾基曾說過:“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著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實現自己的意志。”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人的一生難免會碰到挫折。“失敗乃成功之母”,跌倒了沒有關系,就怕站不起來。當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教師應該鼓勵他們去克服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重新樹立起信心和勇氣。
二鼓勵質疑,認真解答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而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賴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發現、敢于質疑。在教學中,教師要留一些時間給學生提問,對學生的每個問題都應認真解答,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三課堂點撥,引導創新
課堂點撥是門藝術。教學點撥有方,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既充分調動了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嘗到了思考的樂趣,享受到創新的快樂。巧妙機智的點撥不但能給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而且能夠讓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如我在教《跳水》一課時,抓住了“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著他,等著將要發生的事情”這一句,要求學生聯系課文內容談談“默默”一詞在這里所表達的意識,一位學生說“默默”就是不說話、不出聲。這里指人們一聲不響地看著孩子,等待悲劇的發生。應該說,這位學生已準確地理解了“默默”一詞,但我并沒有忙于評論,而是點撥道:“能聯系上下文,說出不同意見嗎?”于是,第二個學生說:“‘默默’一詞與上文‘全都嚇呆了’相呼應,是對‘嚇呆了’的具體描繪。”第三個學生說:“人們預感悲劇馬上要發生,心情沉重,因而默默無言。”第四個學生說:“這里的‘默默’,表現眾人束手無策,從而反襯船長的果斷、機智。”這種解決問題的過程,就學生的思維發展而言,無疑具有創新意義。
四展開想象,開拓思維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新形象。想象是創造先導。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指出:“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豐富的想象不僅是創新的翅膀,而且又能推動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讓學生展開豐富想象的家庭作業,在想象中創新。如教完《艱苦的歲月》一文后,我布置了《小紅軍長大后》的家庭作文。無論是再造想象,還是創造想象,都能開拓學生的思維,以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效果。又如教《賣火柴的小女孩》,可引導學生想象小女孩隨著奶奶到天堂后會怎樣?還可以通過半命題作文如《假如我是……》等,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寫作沖動,從而培養其創新能力。
五引導學生,積極探索
“實踐出真知”,知識如果不與實踐相結合,就無從培養創新能力。大自然是上帝賦予我們最好、最鮮活的教科書,有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所以,我們可以開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的第二課堂。如各種課外興趣小組:氣象、生物、航模等興趣小組,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使學生有廣闊的活動空間,從而拓開無窮無盡的寫作源泉。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文清路小學)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