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效率關鍵在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教師在突出學生主體的同時,一定要尊重個體差異,關注他們在學習、生活、思想上出現的細微波動。為此,教師應注重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使其保持持久的學習動機,增強自信心。溝通是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催化劑,是架起師生之間友誼的橋梁。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應從各個方面了解學生、引導學生、鼓勵學生。溝通,無處不在。
一學習上的溝通是夯實學生英語語言基礎的保證
教師要拓寬備課的范圍,不僅要備語言知識,還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創設一些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景,讓學生體驗到快樂學習的真諦。
1.消除隔閡——“我們永遠是朋友”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命令和服從的關系。新的教學觀把教師和學生看成是平等的關系,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更多的說話機會、更多的實踐機會。這首先應消除師生之間的距離和隔閡,使教師成為學生真正的朋友。
課堂上,我們取消了傳統的“上課、起立、老師好”的模式,而代之以談話、活動、唱歌、簡單運動、錄音等形式,這較之以前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此外,學生可以坐著或走上講臺回答問題,教師有時也以學生的身份參加學生的小組活動。課堂上我們用得最多的是“我們”,而不是“你們”,充分讓學生體會到真正的平等。
每學期我們都開展一次“我為老師找缺點”活動,每個學生把自己對老師的看法提出來,老師把這些意見作為以后改進教學形式或方法的重要依據。這些意見不僅包括教學方面,也包括生活方面,如衣著不講究,精神不佳等。
2.面向全體——“我們都是最棒的”
當前,受教學條件限制,課堂一般存在班額過大的問題,教師在優化教學結構的同時應更加注重面向全體。為此,我們制作了一個特殊的學生花名冊,里面詳細記錄著每個學生發言的次數,與教師交談的時間、內容,目前學習狀況和各自的特長和弱項。在學生自主發言的基礎上,給予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利用“教學日期表達法”的機會,我們統計了每名學生的出生日期和家庭情況,并隨時將這些信息引入課堂。
3.注重策略——“我們的學習豐富多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策略的教授必須在教師的教學意識中扎根,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在注重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媒介多樣化的同時,更應強調教學策略的多樣化。學生會因為面對每天單一、雷同的教學模式而感到枯燥乏味,應該讓每堂課都成為他們的一種期待、一種回味,學生生活也會因此變得豐富多彩。
小組活動是教學中運用最多的學習形式之一,可以是兩人一組,多人一組或自由組合。活動前教師應設置情景,介紹話題,引入任務,同時給予學生必需的語言支持。教師在整個活動中是學生的助學者和組織者,教師既要了解他們討論的內容,又要注意培養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適時給予幫助。
二生活上的溝通是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前提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增強語言實踐的真實感,促進學生語言技能的發展,進而獲得綜合運用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應多關注身邊發生的事,媒體中的熱點,并將這些信息引入教學中,讓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得。
我把學生帶入電教室,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真正意義上的演講比賽,講述我們生活中的故事。我曾經讓一個表現欠佳的學生三次走上講臺,直到他自己認為可以了才通過。
教師還可以努力搜尋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話題,在鍛煉語言交際的過程中,注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讓學習過程逐步成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精神的過程。
三思想上的溝通是形成學生健康人生觀的基礎
從接觸學生開始,我便提出讓學生每周至少完成一篇日記,以此來訓練書面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鼓勵學生多寫,側重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思想狀況,書面表達形式基本正確即可,力求把日記變為師生之間交流思想感情的平臺——學生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想了解如何學好英語的方法;考試后自己覺得不理想,失去了信心;班上調座位了,自己被安排到了最后一排;父母之間關系和諧,影響到自己的學習情緒……
教師可以采用評語、談話等形式盡力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或矛盾,使其形成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也可以采用詢問、調查等不同方式輔助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作者單位:江西省尋烏縣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