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職英語教學實踐中存在單純注重語言教學的現象,似乎認為只要充分進行了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熟練地用英語進行交際。實際上,由于沒有充分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注重文化的國別差異,在英語學習和交際中屢屢出現誤解現象:
1.面對別人的贊賞,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謙虛謹慎,通常心里高興,但嘴里還是要客套幾句“哪里、哪里”或“我還需要再努力”,等等。而西方人則表現得完全不同,他們會真心實意地接受并說“Thank you”。
2.日常用語中,我們往往會按照我們的習慣說“Who are you?”直接問“你是誰?”該句雖合乎語法,卻不符合英語電話用語習慣,是極不禮貌的語句。英美人士通常會說“Who is that?”指示代詞that表示“電話另一端的人”。 “我是……” 則是“ This is”…而不用“I am ”…或“My name is … ”
3.中英稱謂禮儀的差異。在我們中國人的眼里,遇到陌生人時,感覺只要比我們大,出于禮貌,我們一般都會叫叔叔、阿姨、爺爺、奶奶等以示尊重。但西方人強調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沒有血緣關系,對男子統稱呼Mr,對未婚女士統稱Miss,對已婚女士統稱Mrs.
4.見面問候語。我們見面經常會問:吃過了嗎?(“Have you eaten?”)你要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你最近忙啥呢?(“What are you busy with?”)等。但在西方人眼里,這些絕對都是個人隱私,不能輕易詢問。他們見面大都說Hello、Hi、Good morning 、Goodafternoon 、Good evening或Nice to meet you等。如果交談,也大都以天氣為話題,不會涉及年齡、體重、婚姻狀況、宗教信仰、財產等隱私。
針對中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教學思路。
一挖掘英語詞匯和習語的相關含義,豐富學生語言知識儲備
在現階段的中職英語教學中,我們意識到詞匯和習語的教學就是語言、文化和交際綜合體。詞匯和習語作為語言構成的基本單位,是文化信息的縮影,也是反映語言與文化關系最明顯的例證之一。除此之外,英語詞匯中修辭手法的使用也增加了學生語言理解的難度。比方說,在日常教學中以下詞匯的理解要引起我們的注意:feet of clay(指那些為人尊敬的人物也有著不為人知的弱點),kill the fatted calf (意指舉行大型的慶典),apple of their parents′ eye(指父母非常愛自己的孩子),the salt of the earth(指某人很善良、很誠實),a little bird told me (指當人們想說知道某件事情,但又不想說是誰向他們提供這個消息),等等。
二 創設學習情境,有效激發學習興趣
中職英語的日常用語學習主要包括稱呼語、問候語、辭別語、應答語、致謝語、電話用語及其他一些社交常用語。而這些日常用語的內涵又與一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在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 (圣誕節)時,可讓學生們互打電話或互贈卡片說出自己的祝福語;在April Fool′s Day (愚人節),與自己的好朋友開玩笑、做鬼臉等。這些活動的舉行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能幫助他們領悟語言和文化的緊密關系。
三舉辦專題講座,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
在近年的教學工作中,我經常采用舉辦講座的方法進行教學。比如以下兩個專題英語講座就產生了很好的反響。
1.關于顏色含義的講座。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國家的國旗,如法國的“三色旗”、 美國的“星條旗”等,告知學生紅色展示了這些國家人民的勇氣、革命、力量和鮮血。但在南非,紅色卻表示哀悼,白色象征著潔凈、純潔、美德和天真。正因如此,在西方,白色是婚禮上用的傳統顏色,女士穿白色禮服結婚。但在中國,穿白色衣服去參加婚禮是不合適的,因為白色是哀悼和葬禮的傳統顏色。色彩是表達不同感覺的載體,但其含義取決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同樣的顏色可能在一種文化中是褒義,而在另一種文化中都是貶義。
2.關于認識動物的講座。比如中國人對“狗”的認識是“卑劣、丑惡”,含有強烈的貶義,因此有“走狗”、“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等說法。英國人卻視dog為一種“忠實可靠的朋友”,如“Love me , love my dog。”(愛屋及烏),“Lucky dog”(幸運兒)等習語。還有我們中國人認為“龍”是權利的象征,比如有“望子成龍”之說,而西方人恰恰相反認為“龍”是邪惡的象征,應該消滅。
此外,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觀看英文短片、英文電影,閱讀英文原著,利用畫報、雜志、圖片、網絡等相關的英語學習資源,全面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傳統習俗和風土人情等文化知識,為中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從而全面提高中職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中等專業學校)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