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文本解讀來開展豐富的語文活動以實現學生自主發展的過程。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決定著語文閱讀教學的成敗。中學閱讀教學設計策略主要有:體現審美性,突出生成性,講求個性化,追求有效性。
一體現審美性
閱讀教學的設計必須體現審美性,創造一種美的教學,達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啟善的目的。
如孫犁的《荷花淀》描寫細致入微,作品充滿詩情畫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展現出一個個美好境界;如葉圣陶的《蘇州園林》、吳冠中的《橋之美》等課文的閱讀教學設計要創設富于審美性的教學情景,讓學生仔細領略,定能趣味無窮。
二突出生成性
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應是動態的開放的,充滿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教學設計須突出生成性。如我在教學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時,就選準能有利于讓學生自主解讀,自我建構的生成點:信念是心靈的聲音,讀了這篇文章你讀懂了居里夫人嗎?請你為居里夫人寫一則座右銘。雖然問題是預設的,但生成空間很大,學生獨立解讀文本的興趣很濃,解讀旨趣豐富多彩,生成點也就各有側重。教學獲得了理想的效果,每一位學生都為居里夫人寫出了座右銘,其中不乏佳作。如做事從“堅忍不拔,有信心”做起,生活以“平靜樂觀、多感恩”面對;工作條件再艱苦也不能動搖自己的意志,工作中挫折再多也不能動搖自己的信心;我愿在黑暗的密室中吸取點點科學星光,用來照亮這個世界,等等。
三講求個性化
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也是個體生命的體驗和感悟過程,教學設計的個性化是達成文本解讀個性化的重要橋梁。教學要做到避免“執一己之見,囿于一孔之得”,尊重文本,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蘇州園林》是葉圣陶先生的名作,它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先從整體上概括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然后分角度進行具體說明,最后作總結。在學習活動結束以后,教師問:“本文是典范的說明文名作,但是老師認為還可以用別的辦法寫作本文。如果你介紹蘇州園林,你會怎么做?”
學生們認為,葉圣陶先生的文章,確實是規范的說明文,但是唯其規范,所以不太活潑,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有的認為應該先描繪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園林,引起讀者的興趣,然后作具體介紹,在及其他;有的認為可以從園林的特點、歷史故事、起源成因等多角度綜合說明,還有的認為可以采用時間或者空間順序介紹蘇州園林,等等。
學習梁啟超《敬業與樂業》時,學生們對梁啟超的有些觀點提出異議指出不足,如“凡是職業都是有趣味的”一句不符合現實情況,因為有趣是人們的心態,職業只有在人對它產生了興趣以后,它才能有趣味。
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道人所未道,發人之未發,正中求反,同中求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能讓學生獲得思考的快樂。
四追求有效性
語文閱讀教學在解讀文本時須選好突破口,找準角色定位,或是抓“題眼”,或是抓中心句,從內容文體、布局謀篇、表達手法等方面逐步逐層深入文本,解讀的效果會更好。
如在教學《人生寓言》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分析中心句“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的寓意,然后設置兩個話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不同體驗——“當我的人生得意的時候,我的想法是……”“當我人生失意的時候,我又會怎樣?” 創設如此情境,使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實現與作者的對話,讓學生能真正體會作者要傳遞的人生感悟。
又如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可首先關注該文的特定視角(從一個已沙漠化的湖角度來揭示的惡果),讓學生多元解讀文本,接著引導學生拓展延伸,開闊視野,最后讓學生依據文本探明人類破壞環境究竟給人類帶來了怎樣的災難這一核心問題。最終由學生得出一致結論:人類破壞環境,毀壞家園,最終將危害到人類自己。既讓學生對環境破壞有了更清醒認識,也為類似題旨的文本找到了簡捷的解讀思路。
上述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策略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語文教學設計必須遵循的一個核心法則,就是教學設計應是基于學習者的、基于問題的設計。語文閱讀教學的設計應該是“實”“活”“美”的設計,是處處體現教學智慧的設計。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第二十六中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