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完成“構建初中語文課堂愉快合作平臺的策略研究”這一課題,我對三個年級83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同時調研了三個年級不同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通過調研發現,近年來由于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部分語文教師深入鉆研“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從中汲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經驗,積極實踐課程改革,從而進一步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改進了教法,課堂教學效率有所提高。但不可否認,也還存在教師對學生理想化的認識、課堂預設不足、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能同等對待、課堂調控藝術缺乏、小組合作交流掌控不到位等問題,反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課堂學習方式雖被許多教師所實踐,卻被大部分教師熱熱鬧鬧地形式化了,非但沒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反而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有位教師教學《秋天》,先用多媒體展示秋天的美麗圖片,接著學生朗讀課文,之后給學生展示了兩個問題:這首詩歌哪些地方體現了鄉村秋景?詩歌描繪了幾幅圖畫?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完成作答。學生用時不到兩分鐘,教師就讓學生回答,課堂氣氛顯得很沉悶。這種合作討論值得商榷,兩個問題都太過膚淺,學生直接從書上就能找出答案,沒有思考的價值,更不要說討論了。教師“導”得膚淺,學生思之不深,自主、合作、探究只能是淺層次上的形式而已。更為嚴重的是,整堂課實際上仍然是滿堂灌、填鴨式,學生哪會有興致和情趣來探討課文呢?
在如今的語文課堂上,有兩種現象讓人擔憂:一是課堂只有教師自己,學生沒有參與表現的機會,學生發表個人見解的機會“被剝奪”。二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在今天仍占有廣大“市場”。前者的弊端在于教師認識不到危害所在,學生在各項活動中都被輕視,長期處于被動地位,久而久之,學生易形成自暴自棄、不思進取的性格,這樣也就談不上愉悅學習;后者弊端在于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能力得不到提高,學生不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近期,有幸聽了一堂初三復習公開課,感慨頗深。
講課的是陜西師大附中任永利老師,講的是《古代詩歌點線面》,采用的是借班上課。上課開始,任老師高歌一曲流行歌曲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接著讓學生揣摩“詩歌點線面”的含義,要求是不拘一格怎么想就怎么說。由于任老師營造了這樣一個其樂融融的學習探討環境,學生們消除了陌生感和羞澀感,爭先恐后敘說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對回答條理清晰、語言流暢的學生,任老師給予一個擁抱、一句贊賞的話予以鼓勵。對回答不上來的,任老師沒有指責他們,而是給予他們的鼓勵和希望。之后,任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三首古代詩歌的題目,讓三名學生自告奮勇默寫在黑板上,其他學生同時在草稿本上默寫。3分鐘后,大多數學生舉手表示完成任務,任老師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然后以第一首詩為例,與學生們探討賞析詩歌的方法。整堂課,學生們沉浸在愉悅、快樂的學習、交流中,聽課的我們也如沐春風。
我不由想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這是《論語·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片段,此文展現的是大教育家孔子與學生們上課的情景。我們看到,作為師長,孔子并不是整天板著臉孔,而是以一個態度和藹、思想深沉、循循善誘的長者形象在文中出現。在他的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對話圍繞“言志”展開,整堂課的流程不枝不蔓,娓娓道來卻波折起伏,教育效果自然是如坐春風,潤物無聲。
在《詩歌點線面》一課中,我們感受到的就是和諧教育帶來的心靈愉悅,愉悅教育帶來的最大化的教育效果。由此看來,愉悅心理,輕松學習,是貫徹新課標精神、構建愉悅合作教學平臺、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式。
從現代學生觀來看,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是有獨立人格的人,是獨特和發展的人。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原先我們那種僅僅把學生當做知識的容器的做法顯然是不恰當的。我們的教學應該有情感的溝通。只有尊重學生,激發興趣,充分開發利用學生的智能和潛力,才能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任老師的做法恰恰印證了愉悅性原則的巨大功效。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愉悅心理是指學生愉快輕松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表現,反映了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學生活動。研究表明,人的潛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狀態下,能夠得到充分的開發。回顧自己十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發現自己的課堂教學也時常會閃耀出師生之間心與心碰撞的火花,也會有學生感到歡欣鼓舞的時候,只是我還沒有將之提升到理性的認識高度,還沒有把它作為我們課堂教學的常態化的方法與原則,貫徹到每一天、每一堂課上。
從語文學科本身來看,語文課堂既是師生之間思想交流的場所,更是學生表達感受、表現真我的場所。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交流過程,它不是看教師表演得如何精彩,而是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一種方法,一種思維,從而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作者單位:陜西省寧強縣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