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上信息技術課時,學生總是在第一時間飛奔到計算機教室,為的是能在上課前登錄QQ,上農場“偷偷菜”。上課鈴一響,正式上課了,大家的激情立馬沒了,一個個顯得無精打采,就盼著教學任務早點結束,能再上上網,進農場去“收獲”一番。課堂上的這一現象,促使我反思:既然“農場游戲”這么受學生的歡迎,我可不可以從游戲中“偷”一些成功的元素,運用在我的課堂教學上,讓學生對上信息技術課也充滿興趣,高高興興來上課,實實在在學到知識呢?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體育運動學校,使用的還是十年前體育中專學校用的那種老教材,不但內容陳舊,而且教學理念也仍然停留于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層面。面對這樣的教材和教學理念,學生自然感到索然無味,毫無興趣。我嘗試著從“偷菜”游戲中尋找教育契機。
一幫學生找到歸宿感
“農場游戲”受學生喜愛,廣為流行。班上有些學生對電腦游戲原本不感興趣,可是在“農場大軍”的掃蕩之下,如今已沒有一個學生沒有玩過“農場游戲”。
教材內容老舊,教材中的練習僅僅是為了學習計算機的機械性操作而設計,談不上貼近學生生活,更談不上貼近時尚潮流,關注當下的熱點事物了。如何讓學生喜愛上信息技術課?我想到,需要創設學生熟悉和了解的教學情境,教學內容設計應該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關聯,這樣才能增強吸引力。在教學中,我盡量加入新知識、新內容來替代原教材中陳舊的部分,創設的教學情境都和近期的熱點事件聯系,如廣州亞運會、日本大地震與核泄露等。
“農場游戲”中的“偷菜”其實是你來我往式的,作物成熟了,只要是好友,都可以去地里逛逛并摘菜。更重要的是,“農場”是一個社交網絡,在里面好朋友不僅可以互相摘菜、除蟲,也能相互留言。通過網絡,兩端的朋友還可以在線上實現共同游戲和交流,并且通過游戲找到一種歸屬感。游戲者在游戲中還可通過等級的提高獲得尊重的需要,這就難怪他們會這么喜歡玩這樣的游戲了。
有鑒于此,我在學校網站上構建了一個信息技術教學平臺,在網絡課程中設置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幫助學生找到歸屬感——我不是一個人在學習。通過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還可以獲得一定的網絡頭銜,從而激發他們更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搭建學生互助平臺
我校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些學生以前沒上過信息技術課,也有些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學習信息技術了。面對這種差異,僅僅依靠任課教師一個人,很難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如果能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助,讓學生來當小老師,實現“兵”帶“兵”,通過小組協作學習,將信息技術能力不同的學生混搭在一起,發揮各自性格和學習上的優勢,在小組中實現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就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為此,我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各小組中設立一個組長,平時我注重對組長的培訓,再由組長負責組織大家完成小組學習任務。合作學習的作業簡潔明了,易于操作,就像“農場游戲”那樣簡單,通過完成最初的游戲任務——如澆水、除蟲等給予獎勵,讓參與者逐漸熟悉農場,掌握操作。合作學習的作業由小組成員互相批改,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幫助他們了解作業的答題要點,達到“溫故而知新”。我則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更多的教學設計,準備更多相宜的活動。
三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農場游戲”對作物成熟時間進行了設定,必須等作物成熟了才能摘菜,如果晚了就可能被在線的其他好友摘走,減少自己收獲的虛擬金幣。通過辛勤的耕耘與收獲,可以快速地提高自己的等級。這樣的模式不斷刺激游戲者,使他們在網上不知疲勞,甚至深夜也起來摘菜。這其實是及時獎勵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也借鑒了這種方法,及時對學生進行獎勵。如對那些學有余力、通過網絡幫助了其他同學的學生,適當給予獎勵。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網絡可以讓學生產生更深的集體歸屬感,不斷獲得的獎勵能夠給予他們學習的成就感。 只要學習努力,學生在網絡中的等級也將由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直成長到博士級別。
自從我采取這些方法后,學生們上信息技術課時,仍然是第一時間趕到教室,卻不再是為了上QQ玩游戲,而是為了更多地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布、應用能力將作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標志。”看著學生們積極而活躍的狀態,我相信,他們的信息技術素養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深圳市體育運動學校)
責任編輯: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