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學教材使用創新
數學知識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實踐,課程內容應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教學中遇到的那些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距較遠的內容,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的內涵,科學合理地運用教材。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第二冊教材中的“元、角、分的認識”一課中有關于“分的認識”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分”了,別說是紙幣,就是“分的硬幣”也很難收集到,學生對“分”的概念極少有感性的認識,因此教師大可不必把大量時間花到“分”的認識上。又如第一冊“9和幾的加法與相應的減法”中,由于多數學生都能迅速地計算出結果,教師若強行要求學生能清楚地說出“湊十法”的算理,只能是增強學生的學業負擔。有專家曾深入調查此事,發現一年級學生為了清楚地表達算理,就得用上三四十個字節,專家驚問:“我們小學數學教育到底在干什么?”又如,有關“帶分數的加減”的內容,試想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事物需要用上帶分數的加減才能獲得的?
教師要善于從實際出發,彌補教材中的某些不足,及時做好教材的充實和變通工作,真正使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上驳氖?,我們已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已經刪除了一些不切實際、用處不大的內容,增加了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如利率、概率和統計的相關知識等。
二課堂組織教學創新
由于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教材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加上教材在編排意圖上力求適應教師課堂教學的需要,在客觀上淡化了教師的主觀意識和創新意識,致使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呈現程序化、公式化傾向,沒有自己獨創性的教學手段。教師能否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至關重要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的報告中警告說:“教育具有開發創造精神和窒息創造精神這樣的雙重力量。”可見,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的創新對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意義重大。
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要相信學生已經掌握了不少相關知識,只是缺乏系統性而已。教師可以將它設計成一堂“猜想—驗證”小組合作的互動課。先讓學生猜想教師的年齡、生日,再讓學生說每一年中的重大節日等,整堂課在師生輕松的交流中系統地整理出相關知識要點。又如,在教學“求平均數”時(研究課),我抓住學校運動員參加縣田徑運動會取得第三名的契機,拋開了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將這次運動會取得的相關成績(如運動員的平均身高,男女運動員的平均得分比較,取跳遠中幾次跳躍的成績說明運動員的發揮情況等)設計成“求平均數”的問題,巧妙地利用情感教育,在“我為我校爭光”的活動中展開教學,不但落實了教材中的知識點,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再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的復習課時,我利用CAI課件,將復習要點和提高練習穿插到《狼和小羊(續編)》的故事中,創設故事情境,在一場“救救小羊”的活動中展開教學。學生每為小羊解決一個問題,小羊就多一份新生的希望,最后經過大家的齊心協力,幫助小羊脫離了險境。不但達到了練習提高的要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使他們深深體會到幫助他人獲得成功的快樂。
三課堂練習設計創新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反饋調節教學的重要手段。練習設計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按照有效練習的條件,精心選擇安排和創造性研制出有趣味性、實用性和層次性的練習。課本中的練習體現了訓練的科學性、教育性和層次性,但若就此呆板、機械地去練習,學生難免會感到枯燥無味,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
抓好練習環節的創新,提高練習效率,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改革練習設計,要注重習題的趣味性、開放性、可探索性 ,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礎上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在練習中,我們可設置懸念創設競賽氛圍,結合一些學生熟悉的寓言、童話故事,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展開練習,如開設“數學公園”“深山探寶”“快樂周末”等活動。增強練習的趣味性,如口算題的練習,我們可設計成“摘蘋果”“連環炮”等游戲的形式。針對學生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記者調查”等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難點”,并通過討論、交流來構建知識網絡。在設計中判斷題、糾錯題時可以讓學生充當“小小護理師”。針對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開放題,可以設計一個“智慧儲蓄庫”,只要學生有獨特見解,合乎情理的想法都允許存入儲蓄庫,并定期向學生反饋 “智慧儲蓄” 的情況。
(作者單位:浙江省青田縣城西小學)
責任編輯: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