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基于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養學生獨立和主動學習的能力,養成獨立的判斷和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能力;目的是通過精選過的地理知識實例,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和地理概念,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案例教學的實質就是貫徹“地理教學不只是傳授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地理,同時向學生傳授地理學習方法” 的教育理念。
二案例的選取
案例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案例材料的選取,它是實施地理案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教師在編制案例的明確目的是為了進行充分的討論,案例力應圖包含大量的細節和信息,以引發持有不同觀點的案例應使用者進行主動的分析和解讀。案例應具備三大要素:案例必須是真實的;案例總是基于仔細而又認真的研究;案例應該能夠培養案例使用者形成觀點多元化的能力。在教師教育中,案例使用的目的有三個層次:案例作為例證;案例提供了分析問題、同化的觀點和考量行動的機會;案例作為個人教學反思的催化劑。案例還可以被用來進行模擬決策和問題解決。教學案例第三個目的是促進個人教學反思。
教學案例應該具有以下特征:案例要具有很強的故事性;案例要含有教育兩難問題;案例要蘊涵深刻的教育學或教育心理學等科學的理論、原則與原理;案例要具有新穎性、講究時效性;案例的背景要清晰。
二用案例提出地理問題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對案例中的問題情景有意識地安排一些省略、空白或者令人感到奇怪之處,以留給學生去分析:這種省略可能是某一事件的原因,可能是從所給資料中得出的結論,也可能是用來解釋所給資料的一個假設。如在地理新教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內容中,我們可以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及其盟軍嚴密封鎖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的唯一通道——直布羅陀海峽,然而英國艦艇屢次遭受德軍潛艇的襲擊,致使英軍蒙受了極大的損失。提出:為什么德軍潛艇能夠神出鬼沒地出入地中海呢?這案例的運用,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思考的欲望,主動地尋找結論,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教師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參觀等社會實踐活動獲取資料作為教學案例,也可以只提高背景資料,讓學生自己設計案例。例如,在講氣候與季風時可以提供給學生三國中諸葛亮“巧借”東風破曹營火燒赤壁的故事,讓學生自己整理出案例材料,然后課堂討論解決問題。
三用案例分析、解決地理問題
地理案例來源于現實實際,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及經驗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關鍵,創造性地評價案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解決地理問題。以教學《大氣環境保護》為例。討論:對于“大氣保溫氣體使全球變暖”這一論題,目前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支持大氣保溫效應增強的觀點,二是反對大氣保溫效應增強的觀點(觀點列舉略)。你的看法如何呢?簡述理由。全球氣候變暖案例是大氣環境遭破壞的一種表現,要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索,分析大氣污染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過案例拓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講授一些難以理解的地理知識時,教師可假設一種情景,讓學生深入其中,通過對情景的分析,思考得出結論,然后再把得到的結論運用與課本知識中去,從而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在農業的區位時,可以假設:給你十畝地,你如何利用好這十畝地?如何才能獲得較大的產值?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四用案例論證地理原理與規律
地理原理的學習可通過對具體地理案例的層層分析,逐步歸納,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地理原理與規律。也可通過地理案例教學,為地理原理提供例證或驗證,便于加深對抽象地理原理的理解。在地理新教材《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中分析意大利新工業區時,可以選擇溫州鄉鎮企業加以探討。這一案例生動論證了新工業區原理,又培養了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
五用案例理論聯系實際
地理案例往往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時代感,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增強觀察生活、聯系實際的意識,進一步了解地理學科知識的社會功能與教育價值,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知識是終身發展和社會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礎知識。學習地理新教材《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中關于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可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尤其是在旅行中的感受:從濰坊到北京再從北京到烏魯木齊(坐火車)沿途所看見哪些不同地理現象?登山過程中從山腳到山頂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通過聯系實際,綜合分析,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質的飛躍。
(作者單位:江西省玉山一中)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