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廣大師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重視不夠,在認識上比較模糊。近年來,本人一直專職從事該課程的教學工作,結合實踐,下面談談我對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認識。
對課程性質的認識。“品德與社會課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薄墩n程標準》中強調兩點:“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和“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既有明確的道德教育性,又以社會生活為基礎,因此“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新的綜合課程。
對開發示范性教材的認識。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教材的開發要體現“地方性”特征。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學習內容,則要強調開放性、綜合性、活動性原則?!镀返屡c社會》教材充分體現了“范例性”,為教師發揮主動性、為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留有空間。
對課程定位的認識?!墩n程標準》中指出課程的總目標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課程的定位是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人們對課程定位的認識不夠到位的原因有:一是在理念方面對課程定位模糊理念粗糙,二是“以人為本”的思想與綜合課程的關系不清,三《品德與社會》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不夠明確。
對構建綜合內容的認識。應該把學生的生活看做一個有機的整體,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中心,以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成長為依據,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構建綜合性的內容,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師要特別重視“知識整合”,這是構建綜合課程的一個核心問題。
對開放教學活動的認識。創設開放民主的教學環境是實現卓有成效的教育的前提。《品德與社會》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養。課程提倡開展體驗、探究、問題解決學習等學習活動,提倡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開放學生的思考空間促進師生互動,開放教學空間和利用資源,將課內外學習結合起來,形成有利于促進學生個人發展的有效評價機制。
(作者單位:江西省湖口縣張青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