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閱讀實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求以讀為本,讓學生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感染,讓每一堂語文課都書聲瑯瑯。學生長期浸染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既悟情又悟法,將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 選好問題的切入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總要向學生提一些問題,要選擇好的切入點,才能使學生受到切切實實的訓練。如《小動物過冬》一文,可設計這樣問題:課文中介紹的幾種小動物分別是怎樣過冬的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文,從全篇課文的角度來訓練閱讀思考。執教《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教師可提問:通過學習你覺得文中幾位神的性格特點各是怎樣的?這一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既把握整體,又突出重點,各方面得到很好的訓練。
教師把握時機布置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出讀書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此時學生按要求進行的自由式朗讀既有對生字新詞的感知,又有對課文內容的初步了解,迅速感知了課文的內容。課文讀通了,再反復練習讀,學生在讀中多次接觸生字的形,又可減緩字形,又可減緩字形教學和寫字教學的坡度。以讀為本,能為有感情朗讀打基礎,這是閱讀教學中朗讀的基礎。正如,蓋大樓,樓越高,基礎應越牢固。只有先讀通,再熟讀,然后才能有感情。
從問題入手,要求學生用心讀,用心體會,不斷提醒學生聯系前后文揣摩,結合上下文思考。這樣,學生就能通過交流理解課文,通過想象再現形象,通過朗讀表達感情,前后貫穿實現實際閱讀的“整體感悟”“整體把握”的目的。
在讀書中,教師要加強巡回指導,隨時發現問題,進行指導,特別是需要幫助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鼓勵和具體指導,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二 精讀課文,讀出自我感悟
在讀中感悟,就是把讀書與思考結合起來。閱讀教學中的感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感情語言材料積累多了,感悟就在其中,感悟是潛移默化的,是一種熏陶。正如巴金先生說的“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第二種情況是教師有意引導學生去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緊扣重點,鼓勵學生多讀質疑,多讀解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詹天佑》一課,學生在讀書中會質疑:“這篇文章課題《詹天佑》,可是第二段根本沒有寫詹天佑,作者這樣寫是不是離了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并不直接交給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先刪去第二段讀課文,看文章通不通,再按原文讀,然后兩相比較。通過讀讀比比,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詹天佑是在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帝國主義阻撓、要挾、嘲笑的情況下接受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的。如果不寫第二段,就無法突出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因此,第二段不是多余的而是必不可少的。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在讀書的過程中邊讀邊想,聯系上下文問題水到渠成地得到了解決。
三 走進文本,讀出語言文字背后蘊涵的畫面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通過參與對話,扮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角色。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提倡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發表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提倡多角度閱讀,有創意地閱讀,在閱讀中展開想象和聯想,在閱讀中不斷有所發現,讀出新意。如《小草和大樹》一文第三自然段,夏洛蒂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認為最好的幾首詩,寄給大名鼎鼎的詩人羅伯特.騷塞,希望得到他的指點提攜。學生邊讀邊想,當時不出名的小女孩夏洛蒂迫切希望得到名家的指點,她會幾天幾夜不睡覺在她所作的詩里,挑呀選呀,之后認真謄抄,內心既害怕又高興,害怕自己的詩寫得不好,得不到承認;高興的是可能將要得到大名鼎鼎的大詩人的指點幫助。學生邊讀邊想漸漸地就走進了夏洛蒂的內心世界:在課文的第六自然段,夏洛蒂三姐妹爭分奪秒寫作時,學生腦海里,又會呈現一個又一個的畫面,寒冷的冬夜,夏洛蒂三姐妹……炎熱的夏季,夏洛蒂三姐妹……夜深人靜的時候,夏洛蒂三姐妹……讀著、想著,三姐妹為了把在詩歌創作上耽誤的時間奪回來,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思考著、寫著,學生從不同角度把夏洛蒂三姐妹爭分奪秒地珍惜時間的感受就讀出來了。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實施“以讀為本”,既是學生學習的需要,也是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優良途徑。語文課只有書聲瑯瑯,才能情境融融;只有讓學生長期浸染在朗讀聲中,在讀書聲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悟,受到啟迪,才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語感,提高理解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只要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思想,樹立新型的學生觀,真正堅持以讀為本,就會使素質教育的累累碩果結滿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縣睢城小學)
責任編輯: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