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學生讀書,本質上是一個學生憑借語言符號,運用思維功能去體驗和感受書面語言內涵的過程。具體地說,讓學生通過讀書體會詞、句、篇、章的含義,以及情感邏輯、語法修辭的規范化、特殊性等,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發展語言,還能很好地陶冶學生情操。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理解層次、心理感受狀態,以及使用教材中文章的體裁、情感色彩和被學生接受的難易程度,創造性地運用讀的策略指導學生朗讀,在開發他們大腦潛能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該如何有效地指導朗讀教學,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呢?
一 嘗試性朗讀
在未規范或講讀之前,教師指導學生試著朗讀課文,這樣的朗讀叫做嘗試性朗讀,這種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嘗試性朗讀一般采用自由輕聲誦讀或指名誦讀等形式。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朗讀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指點與糾正。如在教學《在金色的沙灘上》一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輕聲讀,邊朗讀、邊想象,使他們幻想自己眼前浮現出“在海水漫上沙灘的海面,一位小姑娘為畫家叔叔看東西,但卻拒絕了畫家叔叔送她的貝殼”的故事畫面。經過嘗試性朗讀和畫面再現,使學生深刻了解文中小主人公的單純、善良以及樂于助人的高貴品質。
二 理解性朗讀
理解性朗讀,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讀。這個階段朗讀的主要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要使他們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可教給學生多種多樣的朗讀技巧,提高他們朗讀的有效性。如在教學《小橋流水人家》一文時,教師可以運用指名讀、齊讀、接讀、配樂讀等方法,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在朗讀中,讓他們理解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景色和幸福生活,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及表達方法。另外,在理解性朗讀過程中,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掌握重音、停頓、快慢、高低等技巧,以及如何隨著表情達意的要求而變化朗讀節奏的方法,進而達到提高朗讀表現力的目的。通過理解性朗讀,讓學生走進作者情感世界,激發他們的朗讀興趣。
三 欣賞性朗讀
一篇課文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學會欣賞文章、總結文章,讓他們深入了解文章大意。教師指導學生齊聲朗讀或誦讀,可以制造出一種特殊氣勢,給學生帶來特殊感受。《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中有“不可估量的損失”一句,在教學生朗讀這一句時,教師首先要對這句話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用極為惋惜的語氣進行朗讀,并給學生播放“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破壞”、“放火”和“毀掉”等相關圖片,激發學生用憤慨的語氣朗讀,淋漓盡致地表達他們對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又如在教學《喜愛音樂的白鯨》一文時,此文講述了白鯨們因為追趕魚群到北極而遇到危險,但聰明的搶救人員用一首《藍色多瑙河》樂曲把這群白鯨引到深海的優美故事。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欣賞《藍色多瑙河》的樂曲,讓學生通過樂曲走進作者所講述的故事中,然后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讓他們感受人與動物間相互依賴、相互存活的真切情感,進而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探索興趣。
四 情境性朗讀
情境性朗讀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激起學生內心的豐富情感。如《燕子》一文的結尾有這么一句:“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于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譜啊!”教師可以在這樣的情境引導學生:作者看見燕子落在電線上之后,把視線轉移到春光明媚的景色上,會聯想到什么?由此情境,學生會把“燕子”讀得突出,要重讀。另外,最后的比喻句中“曲譜”應引導學生要讀得詩意。讓學生通過讀體會“曲譜”帶來的情感。使學生在導—讀—激的過程中涌動出那種喜春愛燕的感受和情緒。
總之,“讀”的藝術貫穿著整個語文教學過程,教師應加強學生讀的訓練,根據學生和教材的特點,運用不同教學手段,創造性地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嘗試性朗讀、理解性朗讀、欣賞性朗讀、情境性朗讀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在反復感受優秀課文過程中,使學生直接感受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胡寨鎮湖西農場小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