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確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標,倡導教學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上,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起主導作用。教學認識論認為,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只能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關系,這是教學中師生的規律性聯系,是各種各樣的具體的師生聯系方式的理論抽象和概括。新課改要求教師轉化自己的角色,由傳授者轉化為誘導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有主宰者轉化為合作者。但角色和教學方式的轉變都應以教學過程最優化、教學效益最大化作為我們的最終追求。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的體現主導地位,當好主導角色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 誘導,讓學生樂學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從一個傳授者轉化為一個誘導者。教師要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喜歡自己和自己任教的學科。教師要通過自己精湛的教學藝術和獨特的教學風格,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堂。教師更要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品格,形成優良的學風。優良的學風背后是亦師亦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你在學生中有人氣嗎?孩子們崇拜你嗎?喜歡你的課嗎?愿意為這門課去克服困難嗎?尤其是你為營造優良的師生關系、人際環境下過工夫嗎?要知道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幾乎先天決定了你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學生在你的課堂里,是否有一種安全感?會不會因為犯錯而受到懲罰?孩子們是否樂于表達,勇于展示,受到尊重,時刻能感受到寬容民主的現代氣息?這種和諧民主關系最終落實為學生學科興趣的養成。這些都是“課外功夫”。有人開玩笑說,低級老師搶時間,高明老師搶興趣。課堂上,教師要創新地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教師和教師任教的學科產生興趣,想不讓他花時間努力學習都難。要讓學生持續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就要讓他們不斷嘗到甜頭。
二 引導,讓學生想學
教師作為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教學方式一定要是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不要限制學生思考方法;要強調理解而不是死記結論,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走向社會,在社會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
組織靈動的課堂、豐富的操作活動,引導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去體驗和感悟、去探究與合作,去對話和生成。
三 指導,讓學生會學
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中,在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千萬不能丟掉或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注意提高教師指導的有效性,讓學生學會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適時進行指導,對學生的指導要適時。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介入過早,阻礙了學生自主發展的機會;介入太晚,會讓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狀態,失去興趣、信心。根據以往的教學經歷,教師可進行預設指導,但同時還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隨機指導,發揮教學機智,增強指導的有效性。教師進行指導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握分寸,不能包辦代替。應給學生以充分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自主開展學習活動,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發展個性。指導方式要多樣化,不同程度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現代教育中科學的學習方法有利于開啟學生的心智,提高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四 輔導,讓學生學會
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效率、掌握科學知識的有利工具。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一工具,應該對所學內容、所學知識有深入的理解和透徹的分析,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給予充分的注意和必要的輔導。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思維障礙,教師應當走到學生中,引導學生找出自己的思維障礙,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地輔導,避免輔導的盲目性和無效性。
教師的輔導其實就是對學習內容的優化,在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上,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要特別關注,適時給予必要的輔導幫助,努力讓每個孩子得到應有的發展。
五 疏導,讓學生愿學
教師需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在教學環境的創設中,應體現公平性和安全性的特點。公平性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要給學生貼標簽,充分體現教育公平的理念。安全性則是給孩子創設寬松、友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表現,允許學生冒險和犯錯誤,鼓勵創新觀點,讓每個學生都體驗成功。
此外,學生還可能因為基礎、家庭背景、習慣等,從而產生厭學、逆反、抑郁、脆弱等心理問題。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細心觀察,弄清不良心理的來源,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積極評價,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的目的性,糾正不良心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此外,教師還要用博大的愛心胸懷去包容孩子的一切,感染孩子,使之愿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夏堡小學)
責任編輯: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