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情】
教了“乘法分配律的應用”這一課,筆者剛剛布置完課堂作業,幾個學生異口同聲問道:“老師,這些題要不要用簡便方法計算?”“今天學的是什么?你說要不要用簡便方法計算?”筆者“不耐煩”地反問道。
出了教室,筆者突然覺得學生問這個問題不就是對筆者這節課最大的否定嗎?學生們問要不要簡算就說明他們沒有體會到“簡便計算”的價值所在,“簡便計算”沒有引發他們的內在需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把目光僅僅停留在知識和技能方面,忽略了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只能是機械地去完成筆者的指令。是的,雖然在筆者的幾番強調下以及公式a(b+c)=ab+ac的套用下,學生對這種題目掌握得不錯,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筆者似乎少給了他們點什么東西。
【教學反思】
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必須關注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與態度,尤其要研究學生的情感需要。因為有了內在需求,才會產生探究的動力,引發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學習興趣。
一 溝通聯系,在記憶中喚起學生對“簡便計算”的已有經驗
數學知識有著很強的系統性,很多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引申、發展和綜合,而學生的認知很多也總是以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前提。因此,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教學時,教師要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結點,并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主動地獲取知識。
仔細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應用”一課,筆者發現在三年級的口算乘法教學中,就已經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口算。如23×4,口算時將23分成20和3分別與4相乘,再把兩次相乘的積相加。如果讓學生在自己的記憶庫中搜尋到這一舊知,了解到以往的學習中已經運用“乘法分配律”,無疑會令他們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有效地促進新課的學習。通過溝通,恰好幫助了學生將新舊知識統一起來,形成知識系統。這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習方法的形成都有積極的作用。
二 設置情境,在比較中激起學生對“簡便計算”的自發需求
把數學知識通過有效的問題情境呈現出來,學生容易產生探究學習的欲望。當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出現差異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此進行分析、比較,讓他們在充分討論,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找到“優化”的方法。
如本課新授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校服的一件上衣66元,褲子34元,我們全班(50人)每人購買一套,共需多少元?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有的學生可能分別算出買上衣和褲子各需的錢,再相加求出“共需多少元”;也有的學生可能先求出一套校服的價錢,然后再乘50。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發現當上衣和褲子的單價正好可以湊成整十、整百時,把它們先合起來再乘顯得簡便。顯然,這兒的“簡便計算”源自學生獨立判斷后的自我選擇,是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經過觀察、分析、比較后自行悟出的,產生于它們自己的解題需要。因此,盡管老師沒有指導、暗示或強調,學生也能自如地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三 結合實際,在運用中加深學生對“簡便計算”的內在體驗
數學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使數學不斷發展。讓學生接觸到生活中的數學,才能使他們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飽含熱情地去從事數學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在實際運用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1.將生活事例引入課堂
我們可以將生活中一些可供學生探索的素材適當改造后引入課堂,以便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課上可以出示:(1)學校體育組要買12個籃球,每個籃球104元,一共需要多少元?(2)我校舉行團體操表演,男生有12行,女生有18行,每行都是16人。參加表演的學生共有多少人?讓學生經歷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過程,能使他們對解題策略有較深的體驗,并為他們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2.將練習形式引向生活
當學生掌握了某個知識點后,筆者往往只布置相應的習題供他們練習,以求幫助學生鞏固新知,獲得技能。這樣做,容易使學生養成機械解題的習慣,也容易使他們喪失學數學的興趣。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我們可以改變練習的形式,將練習置于廣闊的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需要運用相應數學知識去解決的一些現象。如這節課上,我們可以讓學生談談,在現實生活中哪些時候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幫助我們迅速解決問題。在迅速舉出實例后,可以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用一用,并做好記錄。這樣做,將學數學與用數學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增進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學生對于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有積極的情感支撐。只有那些觸及學生內心需要的東西,才能促使他們去主動探求,靈活應用。在教學中,我們應關注學生的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這樣,“要不要用簡便方法計算”的問話就不可能出現,學生的學習才能生動、活潑地進行,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也才能夠更加高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高淳縣淳溪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