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強調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起來,真正體驗學習,感悟生活。
筆者認為,有效的情感互動、智力互動和思維互動是提高思品課教學效益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初中思品課堂上的“互動”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形式單調、內容貧乏、深度不夠、廣度不夠,有待改進。
一 分析學情,關注差異
一般政治教師帶的都是6~7個平行班,在不同的班級情形就截然不同。同樣教學內容,有的班級,學生們能積極參與,在快樂的歡聲笑語中順利地完成教學,而有的班級,學生不愿與老師合作。只能教師講的多,學生依然在被動的聽,甚至有的班級都沒能如愿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教學前,一定要進行充分地準備,分析研究各個班級學生的特點以及整體班風。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初中學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區別于他人、自己擁有的特長:或擅長歌唱,或擅長繪畫,或擅長表演,或思維敏捷……教師若能根據學習的內容挖掘學生的特長,讓他們在課堂表現自己,學生就會通過參與,體驗到參與教學的快樂、成功的快樂,不僅能讓學生“動”起來,還能讓他們一展自己的才能,從中學到知識。
二 精心備課,設置問題
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的任務。因此問題設立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能否被調動起來。
1.問題的設置要具有層次性。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因此設置問題時要考慮到必須讓每個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也就是讓全班學生都能動起來,而不是部分或個別。
2.問題的設置要具有指向性。設置的問題要緊緊圍繞學習目標設計,如果問題都過于簡單,學生必然不感興趣,如果問題太深,學生也會失去探究的興趣。要讓學生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吃”的甜頭。
三 角色轉變,師生平等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觀察時,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使學生真正互動起來。
四 知識積累,提高能力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課堂上學生不能積極參與,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了解的知識太少,肚里的貨不多。大部分學生原有的知識、生活經驗較少,頭腦里僅是教科書上的一點知識。為此,教師在課前要布置學生圍繞問題預習教材,并收集有關信息資料,使學生對課程的文本有了理解和感悟;課堂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閱讀教材重點內容和相關的素材資料,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課外可推薦學生看一些比較好的書籍,擴充知識面,開拓視野。
五 保證時間,深入思考
課堂讓學生動起來,不僅僅是讓學生張開嘴巴說,還要引導學生更深入思考,能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說出老師想要的答案。為此,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對涉及的資料和信息進行加工和整合,進而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這也是我們思想品德課所體現的價值觀。
六 寬容信任,點撥引導
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雖然能通過合作的方式解決不少難題,但有時難免有片面、錯誤的結果。如果這時立即給予批評、甚至打擊,那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求知欲,以及對集體力量的信任都會在一次次批評、否定中逐步消失。所以,我們有時可以允許他們對老師提出不同意見,允許保留不成熟意見,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師,“放開”手腳讓學生去探索,去“兜圈子”,但必須適時、適量地給予簡明扼要地引導,指引他們不偏離正常“軌道”,通過自我探索走向“正道”。這樣,既訓練了他們的思維,又保護了他們學習的熱情。要相信每個學生,鼓勵他們充滿自信、樂觀。
課堂上,一定要禁止一切有損學生尊嚴、人格和不利于其學習和成長的話語。在教學中,我經常這樣鼓勵學生:“你真棒!”“別灰心,你一定行!”“你真機靈,老師都沒想到!”“你的發言有個性!”“你的表達很有深度”……這些欣賞和鼓勵性的語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其更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
在我們的初中思品課堂上,讓我們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相信學生在思品課堂教學中就能真正互動起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南中學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