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學作文教學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存在問題。形式上,僵死的文體模式限制了內容的表達;內容上,忽視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和對“人”自身的關懷,忽視悟性培養和靈性的啟迪。下面結合我個人的教育探索,就“立體式感悟式”作文教學說說自己的做法。
一 全面有序,立體化訓練體系
學生作文訓練要重視三個方面的問題:想寫、能寫、會寫。寫作,首先要有動機,如果沒有寫作的動機,那寫出的文章枯燥乏味。這種動機,需要外因或內因的激發,或是職責上的要求,不得不寫;或是內心情感的驅使,不吐不快。唯有此,才能有寫作的動機。其次,是要有寫作的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素材,作文就容易了,素材是文章的血肉,是寫作的物質基礎。再次是應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想寫了,有東西可寫了,卻不會寫。
寫作動機、寫作材料、表達能力,依次構成了作文訓練的三個層次。這三者如何有機的結合,是作文立體化訓練要解決的問題。作文立體化訓練體系,解決這三者矛盾的基本途徑有兩條:作文和閱讀聯結、作文和生活聯結。
1.作文和閱讀聯結。以教材為基礎,進行創造性的表達活動,例如:
① 讀后的感想和意見(評價、鑒定);
② 讀后的聯想和想象;
③ 續寫,把課文中的故事接續下去;
④ 抄寫,就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展開想象;
⑤ 仿寫;
⑥ 以主人公或作者為對象寫信;
⑦ 對課文說明、評價的事情進行質疑。
此外,還有直接反映課文內容的練習,如摘錄,寫提要,改寫等。
2.作文和生活聯系。指導學生觀察和調查是比較普遍采用的方法,重要的的問題是把學生放到一種能夠激發寫作動機的情景中。例如,玉山有旅游勝地三清山,就讓學生為外地來的游客寫三清山導游書;夏天高溫發生水災,就組織學生寫調查報告,然后發出節約用水的呼吁書;其他如關于方言,網絡文學,人名變遷,社會熱點、焦點的追蹤報道的評述等,這種真實的情境既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又可提供豐實的寫作素材。這種實踐性很強的寫作活動和實用性很強的文體樣式,也是學生未來生活和工作所實際需要的
二 陶冶情懷,創設感悟作文
“情”作為人類心靈的一翼,是十分重要的,可現在的學生,卻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癥”。在作文教學中,提倡“作文”先“做人”,“做人”和“作文”緊密聯系起來。
1.“東方時空課”,讓作文與生活零距離接觸。高中學生,因為學業繁重,升學壓力大,視野狹窄,且由于封閉式的學習,與外界隔離,與生活隔離,“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試書”。為了擴大學生的視野,我們讓學生收看央視“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子午書簡”“百家講壇”。讓他們眼觀四海云水,耳聽九州風雨,心系天下蒼生。
2.品讀當代文學精品,讓作文找到泉源。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文學性、趣味性大為增強,課文中引進了許多現當代名家名篇,但限于篇幅及眾所周知的原因,當代文學精品量少面窄。為此,我開設當代精品文學賞析課,讓學生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徘徊,汲取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淀,去感受那絢爛儒雅幽默的文學語言;在周國平先生的《守望的距離》中沉思,去領悟那既執著又超脫的人生哲理;在余華先生的《活著》中感悟生命的本質,去思索活著的意義,把“讀死書”變為“談活書”。
例如,選學了周國平先生的《性愛五題》一文,班上便掀起了“紙上談愛”的寫作熱潮。黎明同學《愛情近視眼》一文,表達了由衷的感受:“幸好有了這個教材,才使我從‘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現實困擾中擺脫出來,重新審視這個愛情世界”。楊眉同學《理智與情感》一文,得出冷靜的思考:“愛的力量雖然強大,但它卻往往是一時的沖動,并非不可戰勝,只要用理智去控制它,把愛的種子在心中深深地埋下,到得成熟季節,必會結出甜美的果實。”
這些文章,角度不一,手法各異,但其良心的蘇醒和圖報之真誠,卻是一致的。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作文,是學生心靈凈化的感悟之作.
事實證明,這種文學審美題的意義不僅在于學生從中獲得審美愉悅,更在于他們在審美中獲得靈感,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實現了具有個性特點的再創造。
(作者單位:江西省玉山一中)
責任編輯: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