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不僅編選了精彩的文字,還配發了精美的插圖,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無視插圖的存在。其實,插圖也是語文課程資源之一,充分挖掘插圖資源,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理解課文詞句,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 圖片展示,激發讀文興趣
《西湖》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文章,課文描繪了山清水秀的西湖景色,介紹了西湖著名的景點,還展示了月色下西湖的獨特美景。教材中穿插了6幅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鑒于教學內容的特點,在初步教學設計時,我將教學思路定位為充分運用文中插圖,圖文對照,激發興趣,理解詞語,層次朗讀。
《西湖》這篇課文有很多長句,學生在初讀這樣的課文時,遇到的學習阻力會弱化學生的讀文興趣,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讀過一遍就不想再讀了。于是,我選擇先從展示與課文內容相符的圖片入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并思考回答如下問題: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什么景色?圖中你最喜歡的又是什么景色?用你學過的詞來具體描述一下你所喜歡的景色。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初讀課文,并進行啟發、引導:“剛才同學們用詞語簡單描述了圖片中的美景,這些圖因為有了你們的文字描述變得更美了。有一位了不起的作家用幾段文字把這幾幅圖寫活了,你們想看看嗎?”有了圖片的吸引,語言的引導,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初讀課文環節中。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用簡單的詞語或一句話來描述圖中的景色就可以了,這樣的訓練設計既讓學生充分享受了表達自我思想的快樂,又潤物無聲地進行了語言實踐,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他們的讀文興趣。
二 圖文對照,正確理解詞語
很多教師在進行詞語教學時,僅僅著眼于讀和寫;理解詞語時,學生也僅僅是靠詞語解釋,不免單一枯燥,學生難以真正理解詞語的含義。事實上,文中的插圖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建立正確的意象,甚至引發學生的聯想,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例如,在教學《荷花》第二自然段時,在“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一句中,大家都知道“冒”字用得極妙,但究竟妙在何處?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描述圖中荷葉的形狀、荷花的姿態及它們的位置狀況,進而引導他們體會“冒”字所隱含的深層含義:
師:看了插圖,你覺得這些荷花美嗎?
生齊:美。
師:從哪里可以體會出荷花之美呢?
生:“白荷花在這些荷葉中間冒出來。”這個句子寫得特別美,“冒”字用得特別好,它把白荷花寫活了。
師:為什么呢?
生:“冒”在這里應該是“向外透,往上升’”的意思,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荷花迫不及待地長出來的樣子,從而說明荷葉長得有勁和迅速。
生:這“冒”出來的白荷花顯得那么亭亭玉立、與眾不同。
生:是啊!這“冒”字用得好,不但與上句話中“荷葉挨挨擠擠”相呼應,而且說明了荷花頑強的生命力。
生:我從圖中看出這個“冒”字賦予了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表現出荷花那種喜氣洋洋的美、生機勃勃的美!十分傳神!
三 圖文結合,領會難句含義
課文中有些句子學生難以理解,但結合插圖,讓學生在對圖片的觀察中完成對難句的揣摩,這樣可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門檻和學習難度。在課文《小麻雀》中有一幅老麻雀迎著大花貓,掩護小麻雀的圖片,我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仔細查看圖片,再出示句子“她把普季克推到一邊,渾身的毛豎起來,張大了嘴巴,雙眼直瞪著大花貓”,讓學生體會老麻雀此刻的處境,以及它為什么要這么做。大花貓這時又是什么想法?為什么會“大吃一驚”?從而讓學生明白這是母愛的力量,在強大的敵人面前,麻雀媽媽心里只想著普季克,絲毫沒有想到自己,毫不猶豫地飛下來,擋在孩子的面前,用自己的身軀拯救幼兒。
四 圖文重組,正確解讀課文
課文中,插圖的作用不僅僅是激發學習興趣和幫助理解詞句,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促進學生正確地閱讀和朗讀課文。還是以《西湖》教學為例,我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初讀課文環節后,采用圖文對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按照要求再讀課文的重點和難讀的句子。如:作者用哪些生動的句子來描寫圖中的景色?你最喜歡作者對哪種景色的描寫?還有哪些是圖中沒有的景色?借機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習作中,學會圍繞圖片描寫景色并展開適當的想象。“誰來向同學們展示自己讀得最美的幾句話?你是怎么讀文中的長句子的,向大家介紹你的好方法?”圖文對照,在不同的要求和層次上去反復讀課文,架構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感互碰、交流提高的平臺。這樣避免了單一的按小節讀課文的枯燥無味,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讀書和展示的機會,既讓全體學生知道怎么讀,又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互相欣賞的習慣。
總之,插圖不是語文教學中可有可無的擺設,而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發掘教材潛力,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明道小學)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