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倡導對話、合作與探究,力圖超越傳統的記憶型教學,創建新型的教學模式所需求的思維型教學。這種思維不是要求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提出問題;也不是要求教師機械地講授書本知識,而是鼓勵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課堂教學不只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更關注學生全面的發展。語言教學應該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這正是新課程對理想的教學狀態的期盼。
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都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已經運用到小學語文課堂上,留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多了,課堂上學生肯做敢說了,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然而,反思課堂熱鬧現象的背后,卻折射出一個深層次的問題: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不到位以及由于實施者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能力,課堂教學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那么教師應當如何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 活用教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程倡導教師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運用教學機智進行反思性教學,提升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和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準確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和邏輯結構,把握教材的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把握教材的難點和疑點。然后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結合教材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等形式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能讓學生興奮起來,才會讓學生感覺到學習過程的美妙,就好像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鮮花的清香。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充滿新意。如在講童話故事時,可以讓學生演一演;講到詩歌,可以在教室開展詩歌朗誦會;范讀課文時,可以夾雜著錄音及錄像等。這種教學方法會讓學生產生無窮的樂趣,從而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 關注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在課改中已凸顯出多方面的優越性,亦帶來了諸如“濫而不精”“學而無效”等問題。那么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有效呢?首先,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地、整體地研究,去除那些繁瑣雜亂的或者易懂的無必要的合作;其次在明確合作探究目標的基礎上,明確小組分工;然后,要建立合作機制。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最后,還要教師適時引導,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并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成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
三 把握評價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著重是通過對某一問題的探究,讓學生了解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研究問題的意識。探究性學習的評價是一種形成性的評價,并能夠如實地反映學生的成長發展歷程。它突破了在各種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不良現象,促使語文教師全面的、多層次地看待學生,積極采用多維、多極的評價方式,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學習狀況,并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手段,從正面加以引導,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無論是口頭上的表揚,還是物質上的鼓勵,都應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建立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將評價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靈活運用。
總之,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是語文教師教學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長久的、棘手的又必須要關注、要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不斷的實踐總結中不斷地完善,讓我們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活用教材,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作好合理適時的評價,讓語文教學真正做到有效。
(作者單位:貴州省關嶺自治縣崗烏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