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認為,升學考試不考音樂,音樂是一門副科,音樂老師是副科老師。對此,在音樂課上,我們如果不想方設法地進行組織教學,不但教學效果不理想,而且課堂紀律會一團糟。
以往上音樂課時,學生被動地學,我無可奈何地教。對這種尷尬的局面,我分析來分析去,覺得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單調枯燥,造成學生沒有感受音樂的性情、沒有享受音樂的欲望。改變這一局面的有效方法,應通過有效地組織教學,用音樂的美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讓學生產生“我要唱”“我想奏”“讓我跳個夠”的欲望。
《種瓜》的歌詞充滿美感,特別是最后一句歌詞“抱呀,抱呀,抱呀抱不下”能讓學生把天真可愛的神情表現得栩栩如生。我在帶領學生學習這首歌時,一改過去機械訓練、刻板說教的做法,而是先作“戰前動員”:“同學們,《種瓜》這首歌的歌詞美感十足,讓我們一起來誦、一起來唱、一起來演,反復體會歌詞的美,好嗎?”在一起誦、一起唱、一起演中,興趣盎然、滑稽可愛、憨態可掬的音樂形象,被學生刻畫得淋漓盡致。課后,學生們依然模仿著抱西瓜的動作,在教室前的走廊里東奔西走,“抱呀、抱呀、抱呀抱不下”的歌聲依然在校園里飄蕩。
夏日下午的第一節課是音樂課。上課時,很多學生像無精打彩采小雞,耷拉著腦袋,眼皮“打架”,歌聲軟綿綿的、松垮垮的。有些學生甚至趴在桌子上,我的琴聲成了他們的催眠曲。
如何解決夏日下午第一課上課難的問題,怎樣把學生從疲倦中拉過來呢?起初,我試著不急于上課,而是給學生說段笑話,這一來,果真有效。日本教育家鈴木先生認為,教師應盡可能以兒童日常生活、身體活動對周圍世界的體驗為依據,創造一些兒童喜愛并能感受的游戲,在音樂教學中加以應用。我國各民族的兒歌,游戲歌占據了大部分。游戲與學生生活密不可分,學生的生活離不開游戲。于是,每逢夏日下午的第一課,我先和學生一起做5分鐘左右的音樂游戲。這樣做,不但不會影響教學效果,而且能渲染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的熱情,還能融洽師生關系,滿足學生天生的好玩好動的需求,可謂一舉多得。
《校園里的小白楊》是音樂教材第十二冊中的一首歌,表現了即將畢業離開母校的學生,面對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小白楊,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全曲為兩部曲式,第一段有4個樂句,每一個樂句的前半句多為同音重復,后半句的節奏緩慢;第二、四樂句雖節奏相同,但旋律有變化。第二段不但音區上行,而且節奏拉寬。這首歌的教學頗有難度,我在六①班教唱這首歌時,從“教”本位出發,先帶領學生學歌譜,再帶領學生學歌詞。然而,這首歌深情的旋律、舒展的節奏,卻打動不了學生,學生唱得既沒有感情,也沒有精神。
如何讓學生在充滿自信、激情和活潑的氛圍中學這首歌呢?運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打動學生,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抒發出對母校的無限深情呢?在其他班級的教學中,我變教師的“教”本位為學生的“學”本位。在導入新歌時,我啟發學生暢談“小學階段最難忘的一件事、小學階段最難忘的一位老師。”讓學生先在學習小組內暢談,再到全班集體交流。其中一個學生談到,父母都在珠海打工,自己常年跟76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三年級時的一節語文課上,她發高熱,突然嘔吐,班主任黃老師很快來到身邊,先幫她清理嘔吐物,再讓班長請數學老師到班上,然后像慈母一樣,背著她去醫院。到了醫院,黃老師不但為她掛號、取藥,而且陪著她打吊針。夜幕降臨了,黃老師又步行送她回家……我借此機會,抓住這一有利資源,即時彈奏《校園里的小白楊》,深情的旋律、舒緩的節奏,仿佛一股清泉汩汩流進學生們的心田,大家不由自主地、輕輕地和著我的琴聲哼唱。接著,我讓學生聽范唱,并要求學生說一說聽后感,讓我的歌聲從學生的心中流出。然后,我帶領學生學唱歌譜和歌詞。學唱歌詞時,我又要求學生說一說白楊樹,他們竟然背誦起五年級的課文《白楊》:“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學生們經過一番滿懷深情的背誦后,我再滿腔熱情地提議:“同學們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緒一起來演唱《校園里的小白楊》,行不行?”學生們便在充滿自信、激情和活潑的氛圍中,伴隨著琴聲,一遍又一遍地演唱著《校園里的小白楊》,一直唱到淚珠在眼眶里“打滾”……
組織教學在音樂課教學上既不能少,更不該少。音樂教學沒有單行道,師生之間需要立交橋。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地有效地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音樂情趣,千方百計地上好每一節音樂課,讓音樂課成為學生自我表現和個性舒展的大舞臺。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海師附小)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