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對解決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遏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校際之間教育差距擴大的勢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一些地方和學校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認識與行動上還存在誤區。
一 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辦好每一所學校等同起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辦好每一所學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著重于宏觀的控制,辦好每一所學校致力于微觀的把握。前一段時間,媒體報道了一些不良傾向:有的地方有意識地平均分配教育資源,有的地方在求全責備地要求每一所學校按統一標準辦學。
二 把資源的重心落在扶持即將撤并的薄弱學校。教育要均衡發展,必須減少薄弱學校,直至消滅薄弱學校,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一些地方和學校卻把資源的重心落在扶持即將撤并的薄弱學校。在一些貧困縣,很多鄉鎮的中學7~9年級不到100人,村完小1~6年級在100人以下、教學點在5人以下,教育質量低下,教育效益差,是典型的薄弱學校。導致這些學校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等社會方面的原因。
三 學校網點布局調整建設落后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必須與學校網點布局調整結合起來。如果學校網點布局尚未完成就著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勢必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進而導致區域內教育結構的不合理。在我國,一項政策的出臺,上層都經過多方調研和長時間的醞釀,但留給基層考慮的時間卻非常的短暫,往往是短時間之內就要求基層單位拿出規劃、報出項目。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怎么去做調研、怎么去征集社會的意見,怎么去集思廣益?
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走出誤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才能迎來光輝的明天。
一 順應社會發展實際,加大城鎮教育投入。我國現階段的政策表明,我們是支持人口向城市和城鎮集中的,以城鎮為龍頭,帶動農村發展;農村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撤并村莊,重新規劃,以促進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這種發展趨勢,已經使農村人口急劇下降,城市人口大幅上升。但過分強調城鄉教育的平衡,并不斷加大農村學校的投入,特別是加大對農村薄弱學校的支持力度,同時又沒有出臺更多可行的措施促進城鎮學校的發展。要做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篇文章,必須認真分析社會發展的方向,使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方向一致,這樣才不至于南轅北轍。
二 堅持橫向平衡,縮小薄弱層次。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上,筆者認為,如能按“堅持橫向平衡,縮小薄弱層次”這些原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可能更貼近實際,實施起來會更得心應手。
“堅持橫向平衡”是指堅持同一層次的學校均衡發展。以縣域內的學校為例,要保持全縣義務教育學校都平衡發展,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要做的是讓縣、鄉、村、村小組四級學校在不同層次上均衡發展,也就是說在縣城的所有學校必須均衡發展,鄉鎮之間的中心學校必須均衡發展,鄉鎮內各村完小必須均衡發展,鄉鎮內的各教學點必須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一定是橫向的平衡、是同一層次的平衡。
“縮小薄弱層次”就是有計劃地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盡量滿足學生和家長享受優質教育的愿望。就縣域教育資源的配備來說,首先必須做大做強縣城學校;其次必須做優鄉鎮中心學校,控制村完小和教學點的數量,撤并一批薄弱學校。以擴大優質學校的數量、減少薄弱學校的數量為重要手段,讓辦學層次形成“優”大“弱”小的倒金字塔結構,達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
三 把學校網點布局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結合起來。學校網點布局調整規劃各地陸陸續續都做過,有著不同的版本,在學校網點布局調整沒有相應政策和財力支撐的情況下,大多數學校網點布局調整規劃是由少數人商定的,既無專業性,也無科學性,更無前瞻性,更多的時候是應付上級的檢查。在這樣的學校網點布局調整規劃上來進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其結果可想而知。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很多農村希望小學建好后而空無一人、諸多村完小寬大的教室里只有那么幾個學生的原因之一。其實,學校網點布局調整應當是在專業人員的主導下,動員社會各界的參與,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瞄準沿海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這樣做出的學校網點布局調整才具有科學性、專業性、前瞻性,在這樣的學校網點布局調整基礎上進行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才具有針對性和生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余江縣實驗初中)
責任編輯: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