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效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研究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礙,從而使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彼此協調,藉此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一學生常見心理障礙
1.定勢心理。它會產生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束縛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只會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求用其他“捷徑”突破。
2.依賴心理。依賴心理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表現,其主要特征是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發展不成熟,過分地依賴他人。
3.飽脹心理。現在不少學生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容易有一種自滿意識,解題時往往找到一種方法就心滿意足,即使運算繁瑣,他們還是硬著頭皮做下去,“做對就行了”,這種缺乏新陳代謝功能產生的自感飽脹,在對知識“消化不良”情況下最易形成。
4.煩亂心理。對不喜歡的事物產生厭惡煩惱,在單調枯燥乏味的教學情況下,易由缺乏興趣而引發。
5.畏懼心理。畏難怕錯,特別是某些學生遇到未曾見過的問題即產生恐慌心理,缺乏攻克難關的信心和勇氣,尤其是在屢遭失敗而得不到正確引導下,易喪失信心而產生此心理。
二超越學習心理障礙的教學對策
1.培養求異思維能力,克服定勢心理
所謂的“定勢心理”就是“思維定勢”,它有消極的一面,具有思維定勢的人,思維僵化,看問題呆板,不愿接受新事物,反映在數學學習上,只愿套公式,套模式,問題稍有變化,便無所適從。為了克服這種思維定勢,可通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來解決,具體做法是:(1)誘發聯想鼓勵創新,開創新的思維格局,學習數學,不但要善于積累經驗,總結方法,而且更要在舊經驗老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設想、聯想、創新,才能跳出舊思維模式的束縛,形成新思想,新方法。(2)深化引伸縱橫拓展,培養求異思維。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觀察、分析、解決同一問題,要善于將問題深化引申縱橫拓展,把幾何、代數、甚至物理、化學知識都融會貫通起來。(3)多思多變多解發展求異思維,發展求異思維,要廣開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質疑,培養學生多思勤想的習慣,對于每一個數學問題,不要滿足會做,而要勇于探索,發揮創造,多變多解。
2.調整教法改進學法,根除依賴心理
天真活潑、好動貪玩、勇于參與是青少年的天性。順應學生這種心理特點,教師可采用精講多練的教法,用少量時間講清重點難點,啟發指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數學練習,以鏟除學生的依賴心理,其具體做法是:(1)調整教法,提倡用“啟發式”、“引導發現法”、“討論式”等方法教學,學生當“演員”,教師當“導演”。(2)改進學法,立足于學生的實際來教授學習方法,并在學生能學懂練會的前提下,讓其獨立完成作業,自己小結,歸納,評價。(3)充分發揮學生的模范作用,通過學生教學生來督促后進生上進,從而打破教師包辦的格局。(4)引入競爭機制,“水不激不活”,適當開展一些競賽活動,滿足一些學生的好勝心理,從而“激走”惰性。
3.設置迷障,激發思考,消除飽脹心理
長期以來,常見的教育方法是讓學生按教師劃定的模式思維,學生被動接受,容易產生飽脹心理狀態。為扭轉這種學生在消極思維下所形成的飽脹心理,單用導的方法還不足以解決問題,有時尚需編制一些類似做過的習題,但用習慣的思維方法去解卻要碰壁,采用“堵”的方法來克服他們的飽脹心理,從而激發他們的思考,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4.創設求知情境,排除煩亂心理
教育心理學指出:“需要”是生產動力的源泉;“興趣”則是內在動機,它也是需要的基礎上生產的。 在教學中可創設求知情境,把教材變成切合學生心理水平的課題,轉化為社會的欲望和需要,要引導學生提示和解決學生興趣和理解教材之間的矛盾,完成學生急切“想要知道”而“還不知道”的知識和學生在心理上對知識“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進取狀態,這就促使心理運動和學生思維同步地活躍起來,從而消除學生由于心理運動和思維不能同步所造成的煩亂心理。
5.運用成功機制,戰勝畏懼心理
首先,教師應對學生的每一點滴成績和微小進步都發布熱情表揚和鼓勵,決不能無動于衷,教師應從關心、愛護、鼓勵學生出發,增強其成功的信心;其次,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成功心理,通過“失敗是成功之母”“學習是漸進的,功到自然成”等千古訓語,使學生明白學習上的成功是努力與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再次,要以“低起點,小坡度,勤反饋”為原則去開展成功教學活動,通過精選一些后進生“跳一跳,能摘到”的習題訓練,使他們能從“成功點”上獲得成功的機會;最后,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使他們能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逐漸引導他們走上成功之路。
總之,教師應隨時觀察和分析學生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努力尋求排除學生心理障礙的最佳教學對策。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水縣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