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整合”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當前每位教師的教改新課題。它要求我們不能盲目地照搬教材,而應有一個重新開發和設計的過程,即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剪裁和增補”來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一緊扣學科生命線
音樂課與其他課相比,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音樂課的音樂性。一堂好的音樂課應該是在動聽的音樂中完成的,充滿豐富的音樂語匯,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我們在教材整合時要以音樂為本,以音樂為主線,突出音樂的“首席地位”。
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歡樂谷》中的歌曲《小朋友的家》是卡通片《歡樂谷》的主題歌。卡通片是兒童最喜愛的電視節目,它內容豐富,充滿著奇妙的想象與幻想,以神奇的高科技表現手法,讓觀賞者如癡如醉,更讓孩子們對卡通片難分難舍。本課教學時,我充分利用這一資源,以卡通音樂為主線展開教學。設計了唱卡通歌曲,表達對卡通音樂的喜愛之情;欣賞卡通片,豐富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和想象力;初步了解卡通片歌曲在卡通片中的作用等教學內容。
在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拓展欣賞,了解卡通歌曲在卡通片中的作用。我做了如下設計:
(1)欣賞《小機靈之歌》
師:這段時間中央電視臺又給小朋友帶來了一部日本經典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你們看了嗎?《聰明的一休》中的主題曲叫《小機靈之歌》,從歌聲中我們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一休聰明可愛、活潑機靈的形象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學生欣賞)
(2)欣賞《雪孩子》,感受歌曲的情緒,想象動畫片內容。
師:老師今天還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動畫片歌曲,不過這次我想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地來欣賞它。聽著這首動畫片歌曲你的腦海里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呢?(學生欣賞,想象歌曲描繪的內容)
這一教學片段,讓卡通歌曲與卡通片有機結合,以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帶畫面、一種無畫面)將學生從卡通歌曲帶給他們的美妙體驗提高到去思索卡通歌曲對于卡通故事的作用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卡通歌曲就是將這些故事濃縮用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音樂悲傷著故事的悲傷,快樂著故事的快樂。它們是卡通片的左膀右臂,是血脈相連的好姐妹。從而讓學生產生主動了解和感受卡通音樂的作用,為學生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了基礎。
二解讀單元主題線
音樂教材在宏觀上以音樂與自我、音樂與自然、音樂與社會為維度,與學生個性發展階段的主導活動密切聯系。而每一單元作為音樂藝術活動的“平臺”,都安排了有利于啟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單元主題,每個單元主題又統領著幾個音樂作品。我們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解讀教材,挖掘教材內涵,有效設計。
以第七冊第五單元歌曲《跳柴歌》為例。它是一首富有特點的海南民歌,可它被放在 “青青竹海”這一單元。如何挖掘歌曲與單元的內在聯系呢?我仔細地研究,發現了《跳柴歌》本身雖然沒有直接提到竹子,但歌曲跳柴歌中的柴就是“竹”,而且歌曲的旋律就是彝族傳統舞蹈“跳竹竿”的伴奏音樂。挖掘了教材的這一內涵,我就以“竹”為線設計了《竹音竹韻》這一課。主要環節如下:
第一部分:首先以“竹在生活中的作用”為話題創設生活情境,再通過《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欣賞,引導學生明確“ 竹在音樂中的作用”。第二部分:利用“竹筷”這一生活資源,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情境,結合歌曲伴奏進行“打竹竿”這一難點重點練習。在“樂”中“玩”中掌握了游戲方法,完成了歌曲基本節奏練習,熟悉了歌曲的旋律。第三部分:將竹竿舞的學習和學生常玩的游戲跳繩結合在一起,通過師生合作、小組合作的方法學跳竹竿舞。在輕松愉快的玩樂之間感受到音樂和舞蹈的魅力,步步加深學生對音樂融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三挖掘歌曲(樂曲)內涵線
教材中的每一首歌曲、樂曲,或是蘊涵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是襯托一個美麗的夢幻,或是展現一片熾熱的情懷。這種立意與情境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其心靈萌發美的種子。在設計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的內涵設計教學。
如第七冊第八單元《冬天的故事》中的歌曲《踏雪尋梅》是一首意境高雅的藝術歌曲。如果教學僅僅停留在歌曲的學唱上,那就失去了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征,失去了音樂課是作為人文學科屬性的體現。教學中我挖掘了歌曲中“梅”的教育因素;以《冬之韻梅之頌》為題設計了教學。將賞梅、頌梅、學梅滲透到歌曲的教學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了冬的樂趣、梅的精神,豐富了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達到以音育人的教學目標。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我們要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緊扣學科生命線;細心地研究教材,解讀單元主題線;精心分析教材,挖掘歌曲(樂曲)的內涵,有效地整合教材,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開發區實驗小學 )
責任編輯: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