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美學,而且是一門古老且又活潑的美學。歌舞劇中的音樂創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舞臺表演藝術,有許多自身的特點和規則。
一歌舞劇中的音樂多為創作作品或改編曲目
原創音樂和改編歌曲能根據晚會的主題和節目來進行具體的創作,更能體現整臺晚會想要表達的思想與內容,能很好地詮釋晚會的核心。
例如,紅色經典歌舞劇《赤色年代》中的音樂都是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用現有的歌曲會有一些局限性,在選曲中既要考慮年代的貼合還要考慮歌詞內容是否相符。為了更好地貼合節目內容的表達,筆者所在的晚會編導組將這些原有的歌曲加以改編,使之更好地表現主題。《赤色年代》中,為了表現歌女與愛國青年從認識到相愛,到愿意與他一起參與救國的行動,編導把大家都熟悉的《如果愛》這首歌的和聲部分進行重新編配,加上舞臺上演員的演出讓人們更加容易明白所想表達的內容。
二音樂具有不完整性
雖然歌舞劇中的音樂是其重要元素之一,但與獨立的音樂創作作品相比,在音樂結構上不夠完整、屬性上不夠獨立。歌舞劇中除了音樂之外,還借助于大量對話和舞蹈場面來完成揭示戲劇沖突的使命。于是,音樂便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戲劇功能側重于抒情性的方面。因此,雖然歌舞劇同樣要求它的音樂必須具有自己的表現體系,但無需像獨立創作作品那樣嚴整。
例如,《赤色年代》體現這一音樂特點的主要表現在視頻音樂中。開場的視頻音樂《四渡赤水》是長城組歌中的第四曲,原曲完整的表現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紅軍戰士過雪山,涉草地的艱難及其所表現出的鋼鐵意志,代表著長征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的勝利,因此晚會將這首歌作為開場的背景音樂,交代了第一樂章的時代背景。但在《赤色年代》中沒有使用全曲,編導將這首歌曲的其中一部分作為開場視頻的背景音樂,同時在LED屏播放一張描繪了長征路線的動畫,將無聲的畫面配上有聲的語言,使得影像資料沒有那么單調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一個強烈的革命時代氛圍。
三對于音樂的創作來說,旋律是第一重要的
歌舞劇中的音樂不需要具有歌劇音樂那種嚴整的形式規范和強烈的戲劇性張力。它的主要任務就是用音樂,用歌唱來抒發人物的情感,表現人物在特殊的戲劇情境中特殊的內心世界。因此,音樂創作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為劇中各色人等寫出一系列與他們的情感、性格、內心活動相匹配的歌曲,并使這些看似相互獨立的歌曲同其他音樂段落一起,隨著戲劇情節的運動和人物性格的發展,有機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音樂表現體系。
例如,《赤色年代》第一幕中《鐵蹄下的歌女》,此歌富有戲劇性,抒情性朗誦性的旋律隨著感情的發展交替出現,可稱為一首非常出色的詠嘆調,很好地體現了歌女的倍受壓迫的心情。“我們到處賣唱,我們到處獻舞”、“為了饑寒交迫,我們到處哀歌,嘗盡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遠的飄零。”這些緩慢又帶哭泣的旋律加上體現歌女凄厲的歌詞,與歌曲中“誰不知道國家將亡”和歌曲間奏遞進式的快速琶音和弦形成對比,以這種的深沉遞進的感覺來深入表達歌女想沖破牢籠的心情。我們將間奏部分的三段鋼琴演奏力度加重,并且在每段鋼琴演奏加入燈光的效果,推動女主角的表演感情。三部結構蘊涵深刻的內心世界:她的哀傷與不甘、字字血淚的敘述、無助的吶喊。燈光迅速收起,舞女四處散去歌女孤獨踱步在舞臺之上,冷冷的光束打在她的周身,獨游偶影,全場寂靜。當伴奏鋼琴和旋的猛烈彈奏,歌女極力奔跑卻依舊被面前的現實所阻礙,還有歌女最后絕望的跌坐,都感奮人心、催人淚下。
四合唱在歌舞劇中運用的較多,也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合唱是多聲部的演唱形式,屬于群體性的歌唱,其主要功能是表現登場群眾的集團意志和情感,人們并不要求聽清每一句唱詞,一般只要觀眾能把握住合唱的整體情緒就行。所以其旋律相對不會很復雜,多是以聲部上的優勢來放大單旋律的表現力,使之更突出的變現情感。
例如,《赤色年代》里面《畢業歌》用合唱來表現男主人公為首的一群青年學生為了祖國的興亡投身于革命之中。這首進行曲風格的歌寫于抗日戰爭時期,表達了一代青年“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激情,采用核心音調貫穿發展的多段體結構,將全歌分為四段:號召、宣誓、高昂氣勢、熱情呼吁。昂揚奮發的調子極好得渲染了舞臺的情緒,使觀眾們頗涉遐思。雖然不同時代環境變化很大,但年輕的心是相通的,同樣輕率,飄逸,火熱,臺下的學生們也能被煽動起愛國的熱血。學生們唱著宣誓性的歌曲排著整齊的隊伍,展現了有為青年的志向和抱負,用年輕的熱血加入了抗戰的隊伍之中。
歌舞劇中的一切藝術手段都要符合劇情的需要,為了表現舞臺故事而創作。音樂中的歌唱方式有很多種,歌詞都很抽象概括,此時就要運用戲劇表演來融入到歌曲中,使內容更加完整,使音樂和戲劇表演變成體現角色外部行動的有力手段。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李堡鎮丁所小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