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當人們為炎熱的天氣而心浮氣躁時,我卻如沐春風,因為我參加了“江西省農村骨干教師遠程培訓”。培訓期間,我認真地聆聽了教育專家有關口語交際的講座。專家淵博的學識、先進的教育理念、對教育的熱愛都融入生動精彩的講座中,讓我飽享了高品質的“文化大餐”,更讓我對口語交際教學有了深層次的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將“口語交際”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每個學期、每個單元都有相應的訓練內容和要求。我在制訂學期教學計劃、單元訓練目標時,常常忽略了口語交際訓練。只是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按照一定的題目對學生進行訓練,訓練之間則沒有聯系,更很少考慮到學生內在的發展,只求完成教學任務。為了讓學生在習作課進行口語交際,我通常的做法是讓學生先說再寫,口語交際課變成了口頭作文課。甚至,我還會將朗誦、演講、辯論這些口語交際活動,改變為舉辦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和辯論會,用競賽的形式取代了教學,以展示的方式代替了訓練。在某種程度上,這挫傷了學生學習和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沒有很大的提高。一到口語交際課,大部分學生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針對這種現象,我也是“柏油路上跑馬車——沒轍”。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的徐軼老師在專題講座《小學語文口語交際的教學策略》中,對當前的口語交際課中存在的問題作了詳盡分析,并對口語交際作了新的詮釋。
{1}口語交際是“口語”的交際,而非“書面語”的交際
徐老師提到:“有老師認為,口頭說出來的就是口語,在口語交際課上,只要學生在進行口頭表達,只要學生在聽、在說,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就在發展,其結果是把口語交際課上成了口頭作文課。”“事實上,口頭作文充其量是書面語的口頭表達,與語文教學所要求的口語交際完全不能等同。從形式上看,口頭作文是單向的,是直接為習作服務的,是作為習作指導的環節出現的,是不需要考慮交際效果的;口語交際則是多向的,是為了交際的目的服務的。從成果上看,口頭作文是書面語的,口語交際則是口語的,二者在詞匯的選擇、句式的運用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區別。”
{2}口語交際的核心在于“交際”
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與過去的聽說活動相比,這是根本的、價值取向上的轉變。其區別在于,口語交際是在真實的交際狀態下發展聽和說的能力。所有的口語交際,都直接指向交際的目的、交際的功能。即使是獨白式的表達,也不是自說自話,而是為了謀求某種理解和溝通,是為了達到與人交往的需要。
口語交際的“交際”特性,要求我們的口語交際課圍繞“交際”來構建,以真實的交際活動為依托,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教學時,首先需要創設合適的交際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交際課中,而不是為了交際而交際。交際情境既要來源于生活,又得與生活相區分,并不是簡單地把生活場景復制到課堂中來。其次,在口語交際課上,教師的指導要適時、適度,盡量不要當“第三者”,要放手讓孩子自己主講,自己主持。所有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能體現老師口語交際意識的強弱,體現教師對口語交際的基本認識。因此,每一個細節的安排,都要慎重考慮,針對口語交際教學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活動方式。
新的學期又來了,我把對口語交際的新理解融入到教學中。開學伊始,我針對本冊口語交際內容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精心備好每一份口語交際教案,認真上好每一堂口語交際課。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我會拼圖》一課時,我設計了闖關的交際情境,讓學生“說一說”“比一比”“夸一夸”,每個環節的任務都很明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活動機會很多。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在小組里向小伙伴介紹自己的拼圖,有十名左右的學生有機會上臺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
“讓別人聽明白你的拼圖過程,這樣就可以模仿你也來拼一個。”由此引導學生將拼圖的過程說清楚,使口語交際有了真實、具體的情境,同時也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表達愿望。在這節課中,我也特別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關注交際效果,提出的交際要求有“大聲說”“認真聽”“說清楚”等,并且在這幾方面都有意識地進行了指導。特別是在“說清楚”方面,我指導學生在交際的時候注意使用表示順序的連接詞“先”“再”“然后”“接著”“最后”等,著重訓練學生把話說得有條理。進行指導時,我沒有像以前的口語交際課那樣直接提出要求,然后讓學生按要求去做,而是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講述,通過點評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從中提煉出在表達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如此一來,既保護了學生交際的興趣,又使學生意識到怎樣才能表達得更好。直至下課鈴響,學生仍然興趣盎然,意猶未盡。我心里也是雀躍不已——口語交際課,不再是老大難了!
一次培訓雖然結束了,但是我的思考沒有結束,行動更是剛剛開始。我將帶著新的感悟,帶著新的理念和滿腔的熱情行走在小學語文這塊沃土上,在教中學習,在教中鉆研,在教研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年縣六0小學)
責任編輯: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