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教師職業生涯的重要場所,是教師成長的搖籃。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是全面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校堅持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確立科研先導地位,努力建設校本教研文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使學校逐步走上了師生共同成長的內涵發展之路。
一建構校本教研活動模式
新課程的實施關鍵在教師,要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把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落實于教學行為之中,必須在校本教研中尋找新的立足點,注入新的活力。我們設想把教育教學實踐與教學反思緊密結合,以教研活動為載體,針對各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求科學的方法,以達到解決問題之目的。為此,學校組織教導處、教研室、年級組人員研究活動方案,提出了“學習型教研組、反思型教師”的發展理念,構建對話反思式的校本教研活動模式。
二創新校本教研途徑
1.反思教研。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成長=經驗+反思”。學校開展的反思型教研活動是以教師自我反思為基礎,在教學研究群體中共同合作,探討解決教學問題的活動。以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為基本形式。
2.課例教研。新課程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當既是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又是研究者,案例研究無疑成為教師們開展新課程研究的最佳途徑。我校開展的案例教研是教師們將自己隨機記錄的、發生在教學中的真實事例,在教研組內講述并進行合作研究。 幾年來,教師們積累了大量案例,內容十分廣泛,如師生探究知識的曲折過程,師生情感交流中的感人故事,學生個體或群體的成長日記等。
3.課題促研。開展課題研究,以課題促教研是我校多年來的教研形式。理念決定行動,態度決定效果。發揮教師群體的智慧是有效開展教育科研的重要保證。學校目前有國家級課題“發揮各學科德育功能的研究”和省級課題“創設人文校園,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學校以課題研究為載體,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三營造和諧的校本教研文化氛圍
我校校本教研重視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主題,以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為載體,創設教師間互相幫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和諧文化氛圍。它不僅使學校成為教師成長的場所,同時成為教師成就事業、不斷學習和提升素質的學習共同體。
(一)制度管理與情感投入相結合,營造和諧的教研氛圍
教研管理是人的管理,也是制度的管理,更是情感的管理。尊重教師是情感管理的基礎。當教師的自尊得到重視,他們就會產生出滿腔的工作熱情。學校要為他們才華的展露創設一個理想的環境,增強教師的自信心。要善于發現教師身心的“閃光點”,使教師在情感上獲得滿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從而提升自我價值。
(二)同伴互助,專家引領,將個人優勢整合成集體智慧
開展校本教研活動,首先要明確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是校本教研的三個要素,他們構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體關系。要發揚團隊精神,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互相取長補短,群策群力。
1.同伴互助——初研階段
課堂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主陣地,因此,應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開展教研活動。我們的教研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快樂嗎?除了知識外,他們的能力得到發展了嗎?他們能夠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嗎?聚焦課堂、研究課堂,成了學校教科研的取向和重點。學校開展了“集體備課,一組一課”“集體研課、捆綁式評價”活動。以課改為載體,以評課尋差距,以反思促發展。具體按“備課組集體備課——組內推選一人開課——開課人自我反思——本組總結——全體教研組成員研課——評選優秀課”的程序進行。這種捆綁式評價,極大地推動了全組教師的合作、交流、探索、創新。這樣的校本教研如同一個充滿魅力的磁場,將老師們吸引到一起,一同經歷著、感悟著、成長著、快樂著……
2.專家引領——深研階段
經過同伴互助的初研階段,我們發現教師對于開展“集體備課”活動的校本教研還是非常歡迎的,但是大部分教師都迫切希望從更高的層面和更廣的角度來觀摩優秀教師的課例,希望聽到專家有針對性的點評,提高教研水平。于是在評選出優秀課堂教學課例的基礎上,執教老師根據第一階段教師們提出的建議和改進策略,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并求得市教研員的指導,在另一個班級再教。教后,再研討、反思。具體程序是:重新設計教學方案—獲得專家指導—再上課—對比反思—同伴對比評課—專家點評。我們邀請了市教研室的多位專家來校指導,與教師對話,老師們感到大受啟發,開闊了視野,懂得了教育理論對教研的指導作用。
(作者單位:江西省德興市銀山小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