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小學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大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地畏懼、厭倦作文。要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教師必須加以恰當的引導,讓他們從心底里喜歡上作文。
一緊扣兒童認知特點,有效激發習作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指出:“教學就是必須千方百計地激起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筆者注意到,當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習作活動中時,一篇篇閃耀著童真童趣的文章就會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如何依據兒童的認知特點,有效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除了遵循一般的規則外,筆者認為還可從以下兩方面作出努力:
(一)積極引導,營造寬松的習作情境。
情緒是人的心理因素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剛拿起筆學習寫作的三年級孩子來說,教師不妨通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組織孩子參與小游戲等,來消除學生對習作課的畏懼情緒,引導學生將自己看到的、經歷的過程寫下來,寫自己想寫、能寫的內容,營造寬松的習作情境。
(二)優化評改,組建恰當的讀者群。
英國《國家寫作計劃》明確指出:兒童在作文的過程中,如果其意見和觀點能夠和其他人一同討論、研究與分享,那么其作文能力和寫作的滿足感會大為提高,從而增強興趣。傳統的習作教學模式一般是學生“寫”、教師“評”,一次習作練習即使教師全力以赴評改,也可能要積壓較長時間,學生得過一兩周才能得到教師這個唯一“讀者”的意見:一個等級與一個籠統的評語。筆者嘗試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習作評價系統,除了自改自評、同學互評外,還利用網絡平臺為每一位同學建立了恰當的讀者群,既滿足他們與他人分享的欲望,又創設了有效的交流平臺。同時,還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讀一讀自己過去寫的習作,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自己習作水平的進步,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興趣
二緊扣閱讀教學情境,有效實現情感遷移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所觀所感的事物要和自己的心靈有溝通,外物和內情有碰撞,習作時才可能閃現火花。語文閱讀課是最好的習作訓練陣地。新課改后,教師們都注重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閱讀課上常能看到孩子們“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直張”(孫雙金語),此時孩子們的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達到了熾熱狀態,如果此時抓住時機恰當地安排一些習作內容,不但能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且也讓學生蘊積的情感有了宣泄的通道,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表達的方法。筆者在教《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時,在學生弄明白“滴水穿石”的精神及這一奇觀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后,通過多媒體出示了一幅照片——學校操場邊的花壇被一棵野生的樹撐裂了。如果說“滴水穿石”的奇觀學生難得一見,那發生在身邊的“奇觀”給了學生強烈的震撼。當筆者要求學生用筆描述這一現象并寫出自己的感悟時,很多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寫出了一段段激情洋溢的文字。
三緊扣學生生活情境,有效化解“無米”之難
《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蘇教版的習作內容訓練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三年級的《為別人畫像》,四年級的《生活中的新發現》,五年級的《寫一種動物》,六年級的《寫一種自己喜歡的美味》等,無不是以觀察為基礎,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但許多學生依然覺得無話可寫。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對平常事物激不起觀察的欲望;另一方面,作為習作指導者的教師,課前往往缺少有目的的觀察、體驗,課中缺少習作欲望的激發,缺少情、說、思、寫有效協調的訓練。
筆者今年任教五年級,注意到2010年春以陰雨天氣為主,氣候反常,而國標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習作訓練要求是“請你觀察一種自然現象……把它的變化特點寫出來,題目自己定。”面對這樣的習作要求,往年一些學生因為缺乏持續的觀察或不善于觀察,更多的是因為找不到恰當的觀察時機,看似寬泛的習作內容卻覺難以落筆。筆者苦尋良策,恰好3月9日下午老天爺上演了一出“好戲”:一會兒下起鵝毛大雪,一會兒又是陽光明媚,更罕見的是有一段時間居然一邊出太陽,一邊下雪,只見無數雪花在陽光下飛舞……在操場上活動的師生們都被這奇特的景象吸引了。這不是極佳的觀察素材嗎?于是,筆者立即把全班學生帶到操場上,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天空的變化,用心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此后的習作課上,由于孩子們有了充分的觀察,難忘的親身體驗,寫起來十分輕松。
總之,要想提高小學習作教學水平,走出“小學生怕習作,小學教師怕教習作”的怪圈,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引導和幫助學生多積累素材,還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只有愿意寫、喜歡寫、渴望寫,寫出來的習作才會有新意、有創意,才能逐步提高習作水平,從而達到寫作教學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陽山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