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教師從走進課堂的那一刻,都處在學生充滿期待的視野之中。所以,我們就得時時思考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是否純而又純,我們的教學目標設計是否更加貼近學生課堂的學習實際,我們的教學理念是否時刻傾注著愛的痕跡。
我想,“讓每一朵花蕾都盡情地綻放”可以作為我們每位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策略的最終目標,更可作為我們課堂教學的行動指南。
“要想使每一朵花蕾都能盡情地綻放,首先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不能給他們太多束縛。只有當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時,他們才有自主學習的可能。”這是我市第二屆有效教學論壇上很多知名教師的呼吁,我贊同這樣的呼吁。
于是,我又想,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效顯著,那就不能忽視這樣的一個前提——學生自己“樂學與會學”。
那又怎樣使我們的學生能“樂學、會學”呢?對此,我想談自己的三點不成熟看法。
第一,學生的“樂學、會學”離不開我們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教師主體地位應體現在哪里?我看“引導”環節不可或缺。名教師之所以能一步一腳印地創造出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教學業績,“引導得法、得力”是其“主要秘訣”。對于“如何去引導”的問題,不少名教師都能“下足工夫,鉚足勁”去探索研究,他們很有可能既注重學生學法上的引導,又注重學生思想上的引導;既有課堂上的整體引導,又有課后的針對性引導,這期間必定還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那就是關愛每一個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因而我覺得“因材施教”更是一種不錯的引導法。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某些學生擅長背誦,那教者就可為他們不斷地創設一個個良好的背誦環境與表現平臺,并經常與他們交流背誦的快樂與困惑,研究美文背誦的技法與美感,還指導他們在這方面的寫作,同時積極宣傳好他們背誦美文的故事。假如某些學生喜歡課外閱讀,我便細心調查他們的閱讀方向,擇機借給他們像《哈姆雷特》《紅樓夢》《悲慘世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這樣的經典作品,還有計劃地與他們就其中都感興趣的章節進行誦讀與討論,又及時將這些學生的讀書心得印出來在全班甚至全年級交流。實踐證明,這種方式的“因材施教”很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情趣,也符合“不斷優化學生自主學習的生態環境”的理念。
第二,學生的“樂學、會學”離不開教師的自我發展。一個樂學、會學的學生背后必定有一個博學的老師。親其師,愛其道。一個不學無術的或是對自身要求不嚴的老師,怎能讓學生對其親呢?學生之所以會“親其師”,是因為老師品德高尚、才學淵博。而只有不斷學習著的老師,才有可能給學生帶來永久的知識活水,才有可能讓學生“愛其道”。向書本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名教師學習,向大自然學習,向火熱的現實生活學習,向學生學習。讀一篇文章,跟人學一節課,聽一次學術報告會,散一散步親近一下泥土,走一走菜市場關注百姓生活,改一改學生作業發現他們的亮點,寫一寫教學心得,反思自己的不足等等,這些“學習活動”有的可以天天,有的可以月月,一星期不嫌短,一學期也不算長。只有教師在自我發展道路上能“積土成山”,才會有學生日后學業發展上的“風雨興焉”。“玉在山而草木潤”,教師是“石”,只有不斷學習著的教師才是“玉”。“玉教師”多了,我們有效教學的這座“山”或這片天地,才會草木豐茂、春意盎然。
第三,學生的“樂學、會學”離不開一個良好的家庭與社會環境。前年,媒體將手機傳播色情信息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話題,炒得沸沸揚揚,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對此又作了多次追蹤報道。專家說,我們的青少年一旦染上這種“黃毒”就會逐漸遠離書本、遠離老師、遠離家長,不久就能變成一個精神萎靡不振、豪無抱負可言的人。可見,凈化好學生自主學習的生態與社會環境,已成社會共識。那么,在這一問題的處理上,我們的家長又該做些什么?家長給孩子買手機,方便聯系,這是合情的事實;不少學校不允許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卻又屢禁不止,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一個負責任的家長應該監督好自己孩子手機的使用。近來與部分家長交談,了解到不少家長這方面做得還不錯:定期將孩子手機費用去向,直接從源頭上一一打印出來,發現問題就平等坦誠地與子女對話交流,長期堅持,那學生就會逐漸收斂其錯誤行為,慢慢回到學習上去。這期間,一旦遇到寵愛孩子的家長,或常用甜言蜜語哄家長的學生,那就看家長能否真的去敢“講真心、講原則、講方法”了。對于孩子,家長是法定監護人,也可說: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孩子的教育首先是“母教”,其次是“父教”,第三才是“師教” 。《三字經》中早隱含著這樣的思想,我們不能不去深思。
總之,只要學生做到“樂學、會學”,我們就可相信:每一朵花蕾定會在有效教學的春天里盡情綻放!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中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