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語文課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閱讀亦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豐富文化底蘊、提升綜合素養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閱讀,獲得各種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性情,得到精神的愉悅和情感的共鳴。但學生廣泛的課外閱讀也不是毫無約束可言的,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筆者認為,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時,教師要“三心”。
一精心推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的總量不少于140萬字。這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中“重閱讀、重積累”的理念。然而在小學閱讀現狀中,閱讀成效與課標要求總是相距甚遠。究其原因,是與學生不知道讀什么書緊密相關的。因此,教師精心為學生推薦一些讀物,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
1.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來推薦讀物。例如,低年級學生普遍對色彩鮮明、配有圖畫的讀物感興趣,教師應向他們推薦配有拼音和漢字的彩圖讀物,如童話、兒歌、寓言等,并教會他們通過看圖和拼讀漢字來理解內容。中、高年級的學生,知識和能力逐漸提高,會漸漸喜歡上故事情節較為復雜的故事或經典名著的縮寫。教師這時要從趣味性、知識性、教育性出發,向學生推薦多種體裁的讀物,如詩歌、散文、記敘文和科普作品等,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閱讀的效果。
2.以課內帶動課外,配合閱讀教學來推薦讀物。教師可以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推薦與課文內容關系密切的讀物,充實閱讀的內容,豐富學生的認識。如在教學《鳥語》《生命橋》等課文后,學生對動物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審時度勢地推薦《鳥類王國的故事》《奇趣的動物》等讀物,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又激發了他們閱讀相關讀物的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針對閱讀教學中的課文,讓學生閱讀原作或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
3.拓寬渠道,不拘一格地來推薦讀物。現代社會對學生考試成績的普遍關注,使得學生的課外閱讀一般被限制在對提高考試成績有利的范圍內,其實這是十分狹隘和乏味的。教師應該拓寬讀物的渠道,只要是對學生成長有益的、健康的書籍都可以推薦,引導學生廣泛涉獵文學、歷史、地理、社會知識和科普小品等多種讀物,盡可能讓他們博覽群書,提高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能力。平時,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網絡,了解到學生喜歡且對學生有用的讀物,比如鄭淵潔的系列故事圖書,《哈利波特》《木偶奇遇記》《宇宙一千問》等兒童暢銷書,定期組織學生到圖書館借閱。
二用心指導
平時,筆者在閱讀教學注重“讀、思、記、說”的訓練,引導學生掌握讀書方法。
讀。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學會泛讀,還要學會精讀。泛讀,既要使學生對閱讀內容有基本的理解,又要使他們盡量讀得快,想得快,初步掌握速讀的方法。精讀,要在泛讀的基礎上,對重點的章節或精彩的段落,反復誦讀,領會。
思。讀書,要讓學生張開思維和想象的翅膀。每讀一篇文章,要引導他們思考故事內容及其蘊含的感情,想象文中的意境,理清文章結構,體會作者觀察事物和描寫事物的方法。
記。就是指導學生用文字的形式鞏固閱讀成果,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說。就是通過節市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展示閱讀的收獲,介紹好書,好文章的主要要容和特色。與同學分享閱讀中發現的美文,或把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
三恒心組織
一要保證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教師要樹立“向課堂拼命要效益”的教學思想,抓緊課堂上的一分一秒,以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精練的習題訓練快速地完成教學任務,把屬于學生閱讀、揣摩時間的午習課、活動課等還給學生。
二要保證學生課外讀物的來源。小學生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個人擁有的課外讀物非常有限,教師應耐心細致地做好班內圖書交流互閱的組織和向學校圖書室借閱圖書的工作。
三要堅信長期的課外閱讀必然帶來良好的效果。教師要抱定量變產生質變的信念,相信學生經過長期的課外閱讀,在知識儲備、寫作借鑒、欣賞分析等方面肯定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確定了這個信念,教師就不會朝三暮四,為一些眼前的“一時之利”而猶豫不決,改變計劃。
總之,在小學生閱讀指導中,教師通過精心推薦讀物、用心指導方法、恒心組織活動,定能夠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探索知識的欲望,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虹橋三小)
責任編輯: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