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怎樣才能讓學生對枯燥的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孩子牢記的東西,首先必須是有趣的東西。”實踐證明,教師應當全方位創設識字氛圍,巧妙運用孩子們喜歡的方法,使學生學得快、記得牢。所以,識字教學,應當想學生所想,愛學生所愛,鼓勵幫助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
一創設識字氛圍
剛從幼兒園升入一年級的學生,是來自不同的家庭的小朋友,有著寄予美好愿望的名字,且大多數學生已經會寫會認自己的名字了。教完拼音之后,我在教室后面開辟了一個“你認識我嗎”專欄,張貼上學生自己制作的名片(包括拼音和漢字)。每天請兩位同學自豪地帶全班同學讀一讀自己的名字,并且介紹其名字的寓意。這既增進了同學之間的認識和了解,又在這一交際過程中鞏固了拼音,認識了許多生字,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我還在教室的門、窗、黑板、講臺、電視機、空調、飲水機等物品上貼上“標簽”,全方位創設識字氛圍,讓學生從生活的場景中獲得識字的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二巧用識字方法
1.象形記憶法。人們認識事物往往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內容,學生對有形的事情更是印象深刻。利用漢字中的象形特點,把抽象的文字具體物化,這樣就會憶中有物,記得牢固了。如“串”字:孩子們都喜歡吃羊肉串,“兩塊羊肉,當中一根穿羊肉的竹簽,穿在一起就是羊肉串”。這樣識記,既生動形象,又聯系兒童生活經驗,學生興趣盎然。
2.會意記憶法。按照漢字形成規律,有許多是會意文字,幾經演變,還保留著會意字的特點。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理解漢字的含義,牢記漢字。如教學“晚”字,可以聯系落日的情景,同時為了防止學生把右邊錯寫成“兔”。我和學生一起編兒歌“免去太陽天已晚,兔子早已去休息”來幫助學生識記。再寫生字,錯誤就少之又少了。
3.兒歌記憶法。識字教學如能根據兒童的心理發育特點,適當引用兒歌,也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學習寫“朵”字時,許多學生經常會把上半部分錯寫成“幾”。雖經反復提醒,但收效不大。為此,我編了一句適合低年級孩子記憶的順口溜:小“幾”爬上樹,掉了小鉤鉤。學生聽后,會心地笑了,在笑聲中記牢了“朵”字。這樣不但記牢了“朵”字,還能有效地預防和糾正錯別字。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大門里面有個大市場,真熱鬧”,“出汗就口渴,有口能喝水”,“兔子短尾巴,免字無尾巴”,“自己不出頭,已經半出頭”,“南方有只犬,樂于做貢獻”。這些歌謠不僅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而且讓學生輕輕松松記住了字形字意。
4.輔助記憶法。一些比較復雜而又在生活中常見的字,對于低年級的學生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如果能借助一些教輔用具,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也能讓識字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如識記“翠”字,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有些難度。課上,我準備了象棋“卒”,先讓學生認識“卒”,并知道“卒”是士兵的意思。請學生邊演示邊說:“士兵頭上戴羽毛,躲在翠綠的叢林中。”這個看似難記的字,就在孩子的比劃中輕松解決了。
當然,這些生動鮮活的創造式識字方法要用得貼切、淺顯、形象,才易于為兒童所接受,才能化難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拓寬識字渠道
語言文字是人們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識字的目的也是為了學以致用。只有把識字過程融入孩子的學習生活中,才能讓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去學習語言文字,引導學生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根據遺忘的規律,學生在課內所學的漢字,需要及時的再現與不斷的鞏固,才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讀課外書是提高學生識字速度和水平的重要途徑。我在學完拼音開始漢字教學時,就鼓勵要求學生堅持每天讀二十分鐘課外書,讓學生借助拼音識字,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而且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讀課外書了,能講故事給爸爸媽媽聽了,心里有了自豪感和滿足感,自然更樂于識字了。
同時請家長為學生創設多種識字渠道。例如,帶孩子上街去認識各個商店的招牌和廣告語。去超市購物時,讓學生認讀各種物品的商標、使用說明。外出旅游時讓孩子認讀各景點的名稱、景點介紹、工作人員的胸牌等。過年時,帶孩子認識并收集對聯。這些都能把學生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學以致用,激發學生的識字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漢字是活潑、有靈性的,我們的漢字教學也應當是快樂有趣的。教師應當全方位創設識字氛圍,巧妙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多渠道開發識字途徑,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全面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婺源縣紫陽三小)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