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讓我們回顧當下大部分地區小學語文的作業設計現狀吧。
{1}突出習題練習,弱化知識應用。教師們一般認為:題目做得多了,自然就掌握了語文知識。不少語文老師更是認為這是語文學科不同于數學學科的特點,字詞多抄抄自然記得牢,詩文多背背甚至多默默更能記得深。單一的抄詞語,抄課文既利于批改,又保證了考試時不丟基本分,當然容易大行其道。造成了“機械重復、繁瑣無趣”成了語文作業的代名詞。對于如何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運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去學習課外更廣闊的知識的作業,設計起來耗時費力,很少有人布置。
{2}看重作業結果,忽略思考過程。有不少教師布置的作業題,不僅規定了作業的內容、范圍,還提示了做的方法、步驟。在作業反饋時,教師也往往只檢查答案是否正確,很少有人問及學生思考的過程,更不要提探求一下解答錯誤的學生的思考過程了。
{3}強調統一要求,很少分層練習。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都是一刀切,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計一些難易不同的作業,讓學生通過做作業各有所得。
這樣的作業現狀導致了語文作業高耗低效,學生寫得多沒興趣,老師批得苦不堪言。怎么診治?一劑對癥的良方就是:注重學生的個人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包括學習者在信息接收,加工方面的不同方式;對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的不同需求;在認知方式上的差異;某些個性意識傾向性因素,如控制點,焦慮水平等;生理類型的因素,如左右腦功能優勢等。一言以蔽之,學習風格系指一個人的學習習慣,方法及態度,且影響其對所處學習環境的知覺,互動及應對的能力。由于學習風格對每位學生而言,具有其獨特性,差異性及適應性,因此在強調建構教學及個別化教學設計時,它就顯得十分重要。研究學生學習風格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學設計,使其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
學生的學習風格許多方面是天生的,不容易改變,因此教師就應該科學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關注他們的學習風格,并在作業的設計實施過程考慮這一點。
{1}張開你的口——表達交際。這類作業可以是演課本劇,如學習課文《小稻秧脫險記》后,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排練課本劇,將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可以是留一道辯論題,讓學生來辯一辯,各抒己見。如學習完《三袋麥子》后,大家辯辯:土地公公最喜歡誰?誰的做法好?這類作業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待人處事的能力、言談舉止、表達水平等得到鍛煉。當善于表現的學生在述說自己的作業成果時,聽覺傾向型的學生也自得其樂的傾聽欣賞,他們的全心傾聽就是對述說表達的學生最佳的褒獎。
{2}睜大你的眼——閱讀積累。向學生、家長推薦適合閱讀的書籍、雜志、報紙、影視作品。讓我們的孩子在有限的作業時間中不僅僅是單調的抄抄寫寫,更多的是快樂閱讀,流連于閱讀。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通過設計不同的活動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3}動動你的手——收集創作。這類作業可以是采集、剪貼、展評與課文有關的圖文資料;可以是編輯專題手抄報、黑板報;可以根據對課文的理解進行書法、繪畫創作,寫讀書心得等;也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安排學生上網或上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例如制作作家卡片,動物名片等作業。每次作業后,教師和學生都是評價者。在評選出最佳的創作后,可由教師幫助學生制作成展板掛在教室中,教師還鄭重其事的拍照片以示留存。有的好的小報還可直接貼在教室外的瓷磚上,或者向大隊部申請直接展示到學校的大櫥窗中。
{4}邁開你的腳——考察探究。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社會進行觀察訪談,實地查看,調查訪問。如果是低中年級的學生,這類作業教師有時候要請家長配合完成,高年級的學生可以組成小組共同完成。比如訪談過去的傳統風俗,本地傳說等,這類作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精神。
{5}玩轉你的腦——奇思妙想 。這類作業設計可以針對日記、習作這樣的文學創作而言,續編擴寫課文、故事新編、創作童話等。這樣的作業需要動用學生全部的智慧,它讓一些富于想象、浪漫天真的學生有了展現自己奇思妙想的無限空間。
作業形式內容的多彩呈現,既保證了對某種形式偏愛的學生盡情發揮,揚長避短,同時也能督促不擅長此道的學生一定程度上“提高短板”。我們關注到不同學生學習風格不同,那么面對形式內容各樣的作業,就必須用不同的“尺子”去評價衡量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完成情況。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岔路學校)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