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形象性。在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視覺、思維與社會生活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高度。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利用情感教學,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情感教育。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該如何有效地進行情感教學呢?
一營造氛圍,激發情感
在課堂上,教師可利用講故事、說小品、播放音樂等方法導入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達到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提高其素養的目的。如在教學《春》一文時,一位教師首先播放歌曲《春天的味道》,讓學生置于春天的氛圍中。在欣賞完這首旋律輕快的歌曲后,教師提出問題:“這首歌唱的春天歌曲,反映出什么樣的特點呢?”學生回答“泥土下的種子發芽”“樹尖上的冰雪融化”等。教師接著提問:“如果讓你用文章來描寫春天,你會怎樣寫?”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這堂課我們就來學習朱自清先生所寫的《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寫春天、贊美春天的。”在教師的教學導入中,學生輕松地學習和感受了作者熱愛生活、奮發向上和積極進取的思想情感。
二利用言語,傳達情感
語文是一門具有形象性學科,教師只有富有情感性和藝術性的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受熏陶和感染,讓他們在情感和藝術中產生愛學語文和會用語文的情感。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和生活中的情感因素,運用各種藝術語言,在繪聲繪色的表達中與學生情感的共鳴,啟發學生創新意識。如在教學《我的母親》時,教師可以這樣總結:“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作者回顧自己所走過的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親,用樸實的文字表達了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學習了此文,了解了這位學者少年成長的歷程的同時,我們也深刻體會了母親真摯的愛子之情。”教師通過總結,更易使學生的心靈與作者情感產生強烈共鳴,從而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
三豐實體驗,培養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產生于自身的實踐、體驗,沒有實踐、體驗就沒有真實情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親身實踐、體驗中主動學習、探索知識,并學好語文。如在教學《落日的幻覺》一文時,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觀察日出與日落時的景象。再進行學習此文,便能格外透徹的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落日這一自然現象蘊涵的科學道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又如在教學《故宮的博物館》一文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博物館。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我國古代藝術的美麗,然后再進行《故宮的博物館》一文的學習,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故宮博物院宏大壯麗的規模與層次井然的布局,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熱愛之情。
四展開討論,提升情感
傳統的課堂教學具有單一性和呆板性,使課堂如同“一潭死水”,嚴重阻礙了情感教學的提升。因此。教師要適當地利用課堂討論來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升其情感。如在教學《奇妙的克隆》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討論問題:克隆是什么?“克隆羊”的誕生,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轟動”?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促使學生在探索中體會克隆的神通廣大。
總之,教師要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把情感教學帶入初中語文的課堂,使學生在學好語文、會用語文,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從營造氛圍,激發情感、藝術語言,傳達情感、實踐體驗,培養情感、課堂討論,提升情感等方面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轉變為能力,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達到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安國中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