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經常聽到同事們抱怨學生裝不會寫作文,或寫的作文有成人化傾向。但拿過作文本一看,教師的評語赫然寫著:中心明確、內容不健康、欠具體、語詞干巴巴的空洞無力。
要切實尊重作文的人,讓寫作文的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作文觀,轉變陳舊的作文方式,寫自己想寫的話,寫自己切實體驗的生活,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讓童真童趣躍然紙上。
認真感悟生活,尋找作文材料
葉圣陶說:“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盛,溪流自然活潑得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學生生活范圍是極有限的,這種有限的生活范圍又很容易造成學生感悟不靈敏。為了讓學生能有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讓他們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點使人心動的東西來。比如,每天上學,似乎看不到什么變化,可是你稍微留意一下,便會發現草綠了、花開了、桃子紅了,原先已被踩出一條小路的草坪旁邊豎起了一塊“我給小草一點愛,小草給我一片綠”的牌子,或是路邊多了一只垃圾箱;校園里,一名同學隨手揀起廢塑料袋;上課時,老師表揚了一位差生;吃飯時,媽媽把好菜夾進奶奶碗里……如果把這些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如實地寫下來,便是一篇好作文。材料不論大小,只要有意義,就是好材料。
學會用心觀察,流露真情實感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里詩的琴弦響起來,要打開他創作的源泉,就必須教會他們觀察。”春天到了,孩子們急切地盼望著與春天同行。煙花三月,我帶領學生參觀家鄉的長蕩湖。遠望去,湖岸花紅柳綠,碧波蕩漾,湖面寬廣,今人心曠神怡。走近一看,樹下滿是垃圾,綠水碧波已失去了它的清麗,養蟹者圍湖結網,縱橫密布,破壞了長蕩湖的秀美,更污染了長蕩湖的水源,令人觸目驚心。學生站在岸邊久久地凝視著, 發出了心底的吶喊:救救長蕩湖!歸來的作文情感真實,內容生動,令人拍案叫絕……
還有一次,我們剛游玩了天目湖,學生們對天目湖的美景很感興趣,回來后仍念念不忘,嘖嘖稱贊。正好學到古詩《望洞庭》,我就讓學生把對天目湖的情感浸注到自己的寫作中。學生們各顯身手,詩文并進,學生在文中激情奔放,感情真摯。其中謝一波同學的詩《天目湖贊歌》獲市一等獎。
除以上這些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外,在平時跟學生的閑聊中,我也經常談他們吃的、穿的、用的、家庭里的生活瑣事,以便引導他們抓住作文素材。此外,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千姿百態的社會環境;路旁的樹、空中的鳥、花壇里的花、田野里的莊稼、天上的云彩……到郵局寄信、到銀行存錢、到自選商場買東西、釣魚、劃船……萬事萬物,學生都充滿興趣。李大釗說:“若愿園中花木長得美茂,必須有深厚的土壤培植他們。”生活就是作文生長的土壤,讓學生欣喜地發現——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的材料。
積極調動感官,寫下真實體驗
有的學生作文素材有了,自己也親身經歷過,可就是表達不出來,只能是空洞洞的幾句口號。這時,要指導他們調動自身的感官去感受、感想、感悟,把自己的所看、所聽、所感、所想、所做寫具體,躍然紙上。
要知道蘋果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動用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去仔細地觀察每一件事物,寫出來的文章就會真切感人。如有名學生寫他自己單獨一個人睡時非常害怕。他的文章是這樣的:“那天晚上,爸媽都到蟹塘上去了,讓我一個人睡在家里。我心里很害怕,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我有說不出的害怕,怕極了。”這名學生雖然寫了許多“怕”,但給讀者沒有留下怕的印象。那怎樣才能具體形象,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呢?我讓他從“看、聽、感、想、做”五個方面去描寫。“看”當時看到了什么(外面樹影婆娑,挺嚇人的,看著某樣東西就像龐然怪獸張著大嘴),“聽”當時聽到什么聲音(老鼠“吱”一聲或風呼呼地吹著,窗戶吱呀作響),“感”心里感覺怎樣(心跳加快,全身發抖,渾身起了雞皮疙瘩,直冒冷汗,緊張得心都要跳出來似的),“想”當時腦子里怎么想(會不會有鬼,要是來個披頭散發的鬼,那可怎么辦),“做”當時怎么做(把被子使勁一拉,蒙住了頭,蜷縮在被窩里屏住呼吸,心里念叨著:膽子大一些,我是一個男子漢,爸爸、媽媽,你們快點回來陪陪我吧)。通過這樣五個步驟的描寫,讀者就身臨其境,真正體會了“怕”,而文章卻始終未提一個“怕”。
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逐步掌握了方法,在學生作文中不斷涌現出佳作,如《闖鬼屋》(農村放骨灰盒的地方)這篇習作,邢虹同學把在鬼屋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自己是怎么做的,寫得生動形象,特別是人物心里想的,寫得生動感人,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像《我們班的男生》《毛蟲事端》……都不乏生動有趣,同學們那些童真童趣躍然紙上。
要想學生寫出好文章,就必須引導學生從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著眼,積極調動感官,在體驗中認真思考,在體驗中充分發揮聯想,那他們筆下一定會流出汁味新鮮、具體翔實而又別具特色的文章。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別橋中心小學 )
責任編輯: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