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和農村農業機械化率的不斷提高,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涌進了城市,許多農村孩子被“棄”在家里,和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甚至干脆就寄宿在和遠房的親戚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困擾著家長,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學校教育的發展,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個值得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近幾年來,筆者就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研,在不斷探索并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嘗試為解決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找到一條富有成效的路子。針對留守孩子的實際問題,我主張采取有效對策,做大量切實有效的工作,為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1建立留守孩子檔案
新生一入校,學校就應該組織班主任深入留守孩子的生活圈子,對他們的思想、學習、生活和家庭情況進行摸底調查,逐一登記造冊,為留守孩子建立一份記錄其家庭地址、父母姓名、打工地址、聯系電話和委托監護人的姓名、住址、聯系電話等基本情況的原始檔案;同時檔案中對留守孩子的思想表現、生活狀況、學習成績、交友圈子等情況也進行跟蹤調查并記錄,摸清留守孩子的學習、生活、日常行為表現、情感表現等,明確標注留守孩子在本班和全校的摯友有誰、在家里喜歡和誰經常來往、有無特異體質和性格怪異等情況。檔案的建立要求不能一勞永逸,班主任和幫扶教師就根據學生的成長變化及時更新信息,做到個性記錄與學生同成長,共進步。
2建立留守孩子關愛機制,為留守孩子量身定建“愛心小屋”
為提高對留守孩子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關愛機制,因人而異地采取相應措施,對留守孩子開展個性化教育,為留守孩子量身定建“愛心小屋”。
3實施“感恩教育”,打開留守孩子緊扣的心結
留守孩子的教育說到底其實就是關于“愛”的教育。沒有父母、教師、同學的愛,留守孩子教育的問題必將層出不窮,因為有愛,這些問題也自然迎刃而解。那么,如何讓留守孩子享受周圍人的愛,又學會愛周圍人,形成愛的良好氛圍呢?我認為“感恩教育”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因此,學校應緊緊抓住“感恩”二字做文章,開展一系列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教唱感恩歌曲;召開“感恩教育”主題班會;舉行“感恩他人”主題演講活動;給父母寫“感恩”信;向身邊的人說“感恩”的話等等。在系列“感恩”活動中,師生共同接受“愛”的教育,“感恩”的熏陶,心懷感恩,學會感恩,萌生愛心,以愛傳愛,既愛自己,又愛他人,既懂得尊敬老師,又知道孝敬父母,既能夠為母校爭光,又能夠報效社會,正所謂一句歌詞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置身于如此美好的人間,一個心胸再狹窄、性格再孤僻、面目再猙獰的人怎能不心生善念而改邪歸正呢?何況是那些童心未泯、良心未滅的留守孩子呢?所以,我認為“感恩教育”是解決留守孩子教育問題的一劑良藥,“感恩教育”做好了,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有“藥到病除”之功效。學??礈柿诉@一點,留守孩子的教育就一定能達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扎實開展有助于“留守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各類活動
活動是學生身心發展最直接的源泉和載體。開展多樣化的關愛活動,有助于留守孩子在活動中感覺到快樂,凈化著“童心”,求得身心和諧發展。學校要針對留守孩子的身心特點,積極開展活動,讓“留守孩子”的身心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得到健康發展。
利用傳統節日舉辦聯歡會、游藝會、小型運動會等,抓住各種紀念日,組織留守孩子投身社會,服務社會,使留守孩子在才華得到展示、身體得到鍛煉、知識得到增長的各種活動中,形成樂群、合群、樂觀開朗的性格,培養團結互助、力求上進的思想品質。
農村留守孩子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仍將會存在,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以及政府等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調合作,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孩子的社會環境。對于家庭、學校和全社會來說,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各有關方面應相互協力,構筑起面向留守兒童的更為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安縣潞田中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