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與“學”互動的過程,教育并不是告知,老師講明白了,不代表學生學會了。在傳統的課堂里,老師竭盡所能,聲嘶力竭把教學內容講得委婉動聽,這或許會讓來聽課的老師有一種聽覺和視覺上的沖擊,但對于長期沉浸于課堂的學生來說只不過是一堂稍微精彩的“滿堂灌”。
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權威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或者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某些情況,提建議和指導,引導學生大膽闡述并討論他們的觀點,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讓學生說明取得的結論的有效性,并對結論進行評價。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Flash動畫創作中,補間動畫基礎動作分形狀漸變和動作漸變,每種動作適應的對象不同(圖形對象和非圖形對象),很多學生都分不清楚,導致在創作補間動畫時“失敗”。對于這種情況,很多老師都直接告訴學生每種動作的適應對象是什么,做動畫時應加以注意和處理,但是學生只是隨意地聽,或者跟著老師演示的步驟和要求去操作,實際操作中還是很多學生犯同樣的錯誤,當遇到設置動作“失敗”時還是舉手問老師“為什么會這樣的”
把知識告訴學生,或許他們會暫時存放在腦袋里,但是如果他們忘記了,老師就得重復勞動了。有耐性的信息老師可能會重復幾百遍,但能為學生重復一輩子嗎?特別是在當今知識爆炸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已不是最重要,如何掌握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信息技術這學科,我們強調的是信息獲取的能力和信息處理的技能。對于上述問題,較為本質的做法是教師先演示兩個錯誤的動作設置對象作動作漸變,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所在,如果他們懂得這個方法,日后當自己像老師演示那樣犯同樣的錯誤,也懂得如何分析、處理。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老師切勿向學生傳授老師的一套完美的觀念,這樣只能讓他們囫圇吞棗——吃不消。應設法引導他們如何去學習,如何獲得知識,如何掌握信息技術處理技術,什么是正確的,錯誤又錯在哪里……這才是新課程的總目標——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二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建立互助、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正是老師的這種精神使學生感到了老師的尊貴和權威。老師一直都以至高無上的姿態擺在學生面前,但這種主從的關系使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愈漸疏遠,學生甚至討厭這種教與學的模式,這使我們的教學失去它的靈動性與吸引力。
時代發展至今,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互助的關系。一方面,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幫助教師教學。教師不能憑著權威強迫學生適應自己,更應努力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原有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有時為了使學生學有所得,我們可以把教學目標分層訂立,使每個學生經過努力能實現超越自己而又基于自己的目標,這才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在輔導時應該別忘叮囑自己:我是在幫助學生學習,我是學生的助手,我要有耐心。尤其當我們剛講完某操作方法后,學生馬上問“怎么操作”。這時心情不暢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請不要發泄在學生身上,這只能讓他們變得害怕提問、質疑,以致學不成,阻礙教學進度。更理智的做法是從教學方法和策略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和變更。
我們應該堅信學生腦子里有好學上進的一面,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嚴肅拘束的課堂氣氛對于信息技術課來說未免有點阻礙學生的積極參與、發散思維、創作意念和群體合作交流。我們何不構建一個寬容、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
我們應該堅信,每位學生不僅能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幫助自己提高教學水平。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應耐心地到學生中去尋找助手,努力與學生建立互助和諧的師生關系。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統領和指導的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中生發出來的,一切教學改革的困難都來自于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一切教學改革的嘗試都是新舊教育觀念斗爭的結果。因此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無從談起,教育觀念一轉變,許多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不同的教學觀念和策略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在實施新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條件,做到“教雖有法但無定法”。
(作者單位:江西省德興市銀城一小)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