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重點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旨在拋磚引玉。
一更新教育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師的定位不是真理的代言人,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知識的創造者、設計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協調者,發現真理的指導者、服務者,是學生的愛護者、知心者。然而,長期以來教師習慣于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學生當做知識技能的“袋子”,自己則是“裝袋人”。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這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營造和諧氛圍,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
教師要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將活動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例如,我在講授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兩個重要內容時,在課堂上我采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誰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里的每個學生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準備充分,許多學生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學生能很好地聯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學生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2.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后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學生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并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學生共享研究成果。進而讓學生們認識到,當人類社會跨入21世紀的今天,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問題卻日趨惡劣:空氣污染、水資源匱乏、物種滅絕。如今,關于氣候、環保、節約、低碳排放等成為我們地球人共同討論的論題和高度關注的焦點。
三培養學生能力,讓師生成為教與學的密切配合者
我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一是教會學生“看”書。基于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 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二是教會學生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學生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凡事問個為什么”,學會提問。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報紙上的時事,都可以作為學生提問的素材。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是教會學生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過多。
(作者單位:江西省樟樹市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