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學教師,我們天天接觸孩子,可是近來我忽然覺得自己離他們還很遠。我滿心以為愛吃糖的孩子們肯定了解糖,可是沒有想到課堂上教學關于“糖”的問題時,卻讓我蒙住了,不禁反思:教學時,你俯下身了沒有?
【案例】
這是一節數學復習課,其中有道配制什錦糖的題(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書上彩圖出示了三種糖果的單價,接著就是第一個問題:如果每種糖取同樣重量混合后的什錦糖單價是多少?
■
我想這是一道關于“糖”的問題應該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
師:你從圖上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大白兔奶糖每千克是12元,水果糖的每千克是10元,巧克力糖的每千克是20元。
生:我還知道第一種糖的單價是12元,第二種糖的單價是10元,第三種糖的單價是20元。
師:第一個問題讓我們求什么?
生:第一個問題讓我們求把這三種糖取同樣的重量混合成什錦糖出售,每千克什錦糖售價多少錢?
(學生們發言積極,我就自己漸入佳境準備“開講”——詳細分析數量關系,這時一些小手舉了起來。我心里真高興,還沒有說出問題就有這些孩子會了。)
師:你準備怎么求?(我問出自己最關心的問題)
已經有個聲音等不及了——
生:老師,什么是什錦糖?
……
【反思】
我的思路一下斷了。長久以來,我的“教學慣性”讓我拿到這樣的應用題就是先讀題,再詳細分析數量關系,然后指導學生列式解答。至于題目本身的素材情境我全都抽象掉了。在我的眼里已經習慣地處理為這是什么類型的題,那是什么類型的題。可是眼下這個提問的孩子連題目中所提到的物體都不知道是什么,我還怎么奢求他讀懂題意呢?
當我在追求課堂“高效率”“趕時間”的時候,卻忽略了他們只是孩子,還有許多我們熟知但是對于他們而言卻很陌生的東西。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認為熟悉的、簡單的問題,教學時就簡單地一帶而過就行了。甚至當出現問題時,有人會說這個問題太簡單了,也許還有人會反思自己,關于這個問題備課時怎么沒有發現呢?
的確,上好一節數學課,備課是關鍵,也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和保證。我們很多教師都是很認真地備課,研讀教材,認真撰寫教案。可以說,每一節課前,教師都會備課的。可是課上還是會遇到一些卡殼之處,往往就是自己認為沒有問題的地方。
可是,為什么備課后還有這樣的問題呢?那是因為備課是教師占主體的行為,那只是教師以自己的眼光看待課本的。可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你以孩子的角度審視過教材了嗎?你能感受到他們學習的難度嗎?
我們有的教師在課前能夠認真鉆研教材,積極領會編寫意圖,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還要考慮到其他的課前準備,如師生操作材料、工具的準備,電教媒體選擇、演示方法、操作技能的準備,等等。我們可以說備課認真到位,可是這每一步都是教師占主體的行為,這每一步有沒有考慮到孩子們會遇到哪些困難?
教材中運用的素材“糖果”應當是貼近孩子們生活的。我們需要合理地使用教材,用好教材,這就要我們首先要做到理解教材,不僅僅是知道編者的用意,研讀教學參考書上的教學目標,更應當學會以孩子的眼光來審視這段教材,問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1)如果我是孩子,我能知道者個素材的意思嗎?
(2)如果我是孩子,我對這個素材感興趣嗎?
(3)如果我是孩子,我對這個素材需要鋪墊知識嗎?如果需要還要鋪墊哪些知識呢?
(4)如果我是孩子,我對這個素材理解到什么程度?
(5)這個素材中,哪些是關注學生理解知識的有效刺激?我們該如何提升?哪些是干擾學生注意的無效刺激?我們該如何避免?
許多教育工作者都這樣說過,和孩子們說話時候要俯下身來,使他們感到平等。可我還想說,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我們在備課時候也需要“俯下身來”,特別是自己熟悉的,習以為常的東西,更需要我們以一個孩子的眼光來重新審視。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