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間教室,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20多年,至今仍堅守在這間教室里,證明著一個人能夠在最小的空間里創造出最大的奇跡。他就是美國最優秀的教師雷夫·艾斯奎斯,這間教室就是美國洛杉磯市霍巴特小學的第五十六號教室。
奇跡一:教室里沒有“害怕”
在我們的教室里,是否有因為你的突然到來而蜷縮的身影?是否有因為你的訓斥而流下的委屈的淚水?是否有因為你的責罰而怨恨不服的眼神?如果有,那是因為在我們的教室里存在著一種叫“害怕”的東西。害怕使得學生表面上循規蹈矩,使得孩子們不敢拖欠作業,使得他們努力地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但是他們的心靈在這種恐懼下卻是扭曲的。在56號教室這個小小的空間里,雷夫老師卻創造出了“教室里沒有害怕”的奇跡。
他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秘訣在于他以信任取代恐懼,把自己當做孩子們可靠的肩膀,所制訂的規章制度也是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去思考的,合乎邏輯的,因此執行起來孩子們都容易接受,而他更是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孩子們的榜樣。
雷夫老師告訴我們:“你可以通過經驗、耐心以及從失敗中學到的教訓打造一間以信任為基礎的教室。”因為“以信任為基礎、毫無恐懼的教室,是孩子們學習的絕佳場所”。
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歷,一直自認為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應對學生種種頑劣行為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為這種威嚴所震懾,一般不會做出越軌的事,班級管理也比較規范。淺薄如我,還曾經為此沾沾自喜過。讀完這本書,回首反思,才驀然發覺這種“規范”一直是以學生心中的“害怕”來保證的。殊不知,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徜徉在雷夫老師無恐懼的五十六號教室里,我才真切地體會到:“不管是教導子女或是學生,一定要時時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當做教育的捷徑。”因為唯有信任,才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奇跡二:因為喜歡,所以閱讀
閱讀是每個人必需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提高兒童的閱讀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對閱讀的熱愛,應該是我們的首要任務。雷夫認為通過閱讀,孩子們會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開心扉接受新觀念,踏上光輝大道去遠行,所以他致力于培養終身閱讀的孩子,由此創造了五十六號教室的又一個奇跡——因為喜歡,所以閱讀。
在雷夫老師的教室里,孩子們在他的引導下,興致盎然地開展閱讀。他自己每天都閱讀,因為他喜歡這么做;他的學生們閱讀,也是因為他們喜歡這么做。他堅持開辦讀書會,幫助孩子們挑選圖書,引導孩子們撰寫每月讀書心得。最難能可貴的是對于閱讀后進生,他從不放棄,而是采用“笨鳥先飛早入林”的策略,讓他們在充滿自信的環境中挑戰自我,追求卓越。這些創新之舉不僅激發了孩子們閱讀的興趣,更引導孩子們習得了讀書的方法。雷夫老師用他的勤奮和智慧為孩子們插上了翱翔的翅膀,使每個孩子都成了“愛學習的天使”。
在我們的身邊,為什么還存在著許多不愛閱讀的孩子呢?究其根源,家長和教師應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與指導者,對于孩子們閱讀興趣的引導、書籍的選擇、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環境的創設等很多方面,我們有沒有像雷夫老師那樣身體力行,盡心盡責呢?閱讀是孩子和世界溝通的一座橋梁。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孩子也像五十六號教室里孩子們一樣:因為喜歡,所以閱讀,從而幫他們架設起這座與世界溝通的至關重要的橋梁。
奇跡三:四種方法讓學生善于寫作
寫作,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讓孩子愛上寫作實在是件難事,但雷夫做到了。他用“四種方法”讓學生愛上寫作,善于寫作,這不能不說是五十六號教室的又一個“奇跡”。
雷夫是一個有著遠見卓識的教師,他把教育學生的目的定位在讓學生習得終身受用的能力上,對寫作教學的目的,亦是如此。他要學生善于寫作,“不是因為要考試,而是因為好的寫作能力令他們終身受用:申請大學時派得上用場,找工作時也派得上用場”。
雷夫將“語法”定為寫作之始,其次是“每周作文”和“每月讀書心得”,然后是“少年創作計劃”,步步深入,層層推進,幫助學生降低寫作的難度,給學生提供寫作的素材,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讓學生將寫作視為一種人生的享受,讓學生都樂于寫作。
在五十六號教室這個“小空間”里,雷夫老師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而這些奇跡都源于雷夫老師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真諦的理解。讓我們帶著這份由大洋彼岸的雷夫老師送給我們的感動,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和對教育的情感,努力向雷夫老師靠近!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年縣六0小學)
責任編輯: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