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復習知識、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文章從設計層次性、口述性、積累性、創作性、探究性等方面探究實現拓展型歷史作業的有效策略,力求達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實現;拓展;作業;策略
作業是學生復習知識、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考察學生教學成效的基本途徑。但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對布置歷史作業不夠重視,設計的作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離,缺乏趣味性,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思維能力的拓展。因此,教師要設法改變這種教學模式,用巧妙的作業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歷史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表現能力存在著差異性,有的熱愛實踐活動,有的善于動手操作,喜歡探究活動,針對學生個性的差異,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拓展型的歷史作業,來迎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培養他們對歷史作業的興趣,進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那么,教師該如何設計拓展型的歷史作業呢?
一要設計層次性的歷史作業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接受能力,有目的、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與教育,設計一些具有分層次的作業,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進步和發展。所謂層次性歷史作業:一要設計規定的作業題,大家都要完成。二要設計選做題,主要是一些拓展題和創新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掌握程度,選擇難易適度的歷史作業,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設計《宋元的史學、文學和藝術》作業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①《資治通鑒》的特點是什么?有何啟示?②宋詞代表人物有哪些?其特點如何?③宋元繪畫杰出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有哪些?④《史記》與《資治通鑒》有哪些異同?⑤唐宋八大家是哪幾位?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讓還沒有熟練掌握知識的學生,只選做前三道題目;讓那些熟練掌握知識要點的學生,在完成前三道題目后,再完成后面兩道比較開放的作業題。設計這樣的歷史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交流和探究中都能得到提高與發展。
二要設計口述性的歷史作業
教師要設計一些口述性的作業,讓學生以“口述”的形式,對歷史事件進行大串聯,全面、系統地闡述所學內容,不僅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學習《五代、遼、宋、夏、金的社會經濟》時,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或對比《宋代名窯分布圖》和《宋代農作物及經濟作物分布圖》,讓他們談談五代、遼、宋、夏、金的建立以及經濟發展狀況,以口述的形式,讓學生深入探究課本內容,加深他們對 “五代、遼、宋、夏、金的社會經濟”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
三要設計積累性的歷史作業
教師還要在設計作業時引導學生注重積累歷史知識,全面、系統地觀察歷史事件,并對其進行判斷與評價,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例如,在學習《遼、夏與北宋的和戰》時,教學重、難點是澶淵之盟和北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業題:搜集宋、遼、夏政權的建立時間、國號、都城、時代背景、地域特征等內容,讓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深入地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理解歷史,以及積累歷史,達到拓展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四要設計創作性的歷史作業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歷史作業,如設計歷史黑板報、歷史事件情景模擬、歷史知識回答競賽等。學生在參加設計和比賽中,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歷史知識的搜集與學習。他們自己去擬定方向和內容,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性,借助圖書館和網絡的各類報刊、書籍,并把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與整理,最終完成了歷史作業。例如,在學完《開運河,創科舉》后,我讓學生自主選擇“運河”或“科舉”的話題進行舉例和探究,從隋朝統一的意義、隋朝統一的客觀原因、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影響、科舉制度的形成因素,以及科舉制度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探究與學習。
五要設計探究性的歷史作業
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的歷史作業,在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的同時,鍛煉他們的發散思維。例如,在學習《開元盛世》這課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武則天在選舉人才時,采用了哪些政策?”“唐太宗和唐玄宗在選舉人才時和武則天有什么異同?”“為什么武則天的墓前立的是無字碑?”通過這些問題,引發學生探究:武則天到底是個怎么樣的人呢?引導學生發散自己的想象力,大膽揣測和探究。在學生簡單了解武則天史實的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延伸作業:為一代女皇武則天墓前的無字碑寫一段話,在鞏固課本內容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能力,培養他們的歷史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棲山中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