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是萬年縣郊區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多年來同周圍的許多教師一樣,依著經驗教書,按著常規辦事,為了考分忙碌。雖也有外出觀摩學習的機會,也曾在現場聆聽名師講座,但校本教研對于我而言是那樣陌生,那樣遙遠。 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我就像是黑夜里航行的一葉孤帆,慢慢摸索著前行。
校本教研來引路
2007年9月,郊區小學正式被六0小學“托管”。教師托管機制為教師自身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來到六0小學,我正好和王文芳老師同組。每周二,學校組織教師參加校本教研活動。乍聽到“校本教研”一詞時,我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心想:這又是個什么新鮮事物?后來我才知道,這是專門研究、解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現實問題的一種教研形式。
以前,我從未想過一堂課有許多種上法,拿著一本教材,憑著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一節課懵懵懂懂就上完了。進入六0小學這個全新的環境,如果還不去思考和鉆研,真的是“混”不過去了。星期二教研活動,是六0小學校本教研的特色。開學伊始,我們組就開展了關于《去年的樹》一課的同課異構活動。同課異構重在“異”,要求教師從多個不同的角度來解讀教材,確定教學策略。組長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研讀課文,談自己的設想。新來乍到的我,聽著老師們侃侃而談,說得頭頭是道,覺得既新鮮,又有壓力。幾天后,教案成形了。我認真地學習了大家的教案,感覺真是角度新穎、設計精妙,而我的教案顯得那么平常。屬于我的新路子在哪里?我腦子里混沌一片。幾周下來,一節節課精彩紛呈:老教師的課精煉,青年教師的課創新。聽著聽著,我心中豁然開朗:何不從兩個“看了一眼”入手,讓學生體會鳥兒對大樹的深情呢?于是,我重新調整教學思路,向組里的老師們請教。就這樣,在大家的關注和幫助下,我完成了來到六0小學后的第一堂課。
課后的議課辯課環節,同事們對我的課作了充分的肯定,夸我的課語文味兒濃厚,語言訓練很扎實,也給我提出了一些改進的建議,比如“教學語言不夠豐富”“學生主體意識還不夠強”等。所有的評論都一針見血,點醒了我。從那以后,每當星期二教研活動時,我都虛心聆聽大家的發言,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困惑,并把會議的點滴思考記錄在本子上。就這樣,我走上了一條真正的教研之路。
名師同伴常幫助
“要熟悉新課標,要鉆研新教材。”這是校本教研活動中王文芳老師經常講的一句話。我認真聆聽王老師有關課程改革的專題報告,揣摩、品味她為我們執教的一堂堂精彩的課,吮吸、消化著她帶給我們的精神食糧。漸漸地,迷茫的我感覺找到了航向。我利用工作閑暇仔細研讀新課標,關注教育新動態,主動學習,及時反思,一個個觀點逐漸明朗,一個個理念逐漸清晰。
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后,同事們推薦我參加學校語文優質課展示。我們在教研組內集體備課,說課,聽課,上課,評課,辯課。同組的老師個個為我出謀劃策,從教材的深度挖掘到各環節的具體設計,從課改理念的體現到教具的準備,一次次給我意見和建議。我的朗讀能力不夠強,王老師還一句一句地領著我念課文,糾正我的發音,矯正我的方言腔調。在大家的幫助下,我獲得了那次優質課比賽的一等獎。
六0小學有著優良的閱讀寫作傳統,每年都有大批老師論文發表、獲獎,讓我深感羨慕,也激勵我拿起筆來。2010年,我的教育敘事《闖進課堂的小蜜蜂》在《上饒教研》發表。我還被王老師推薦給《課程導報》,成為該報的簽約作者,這是過去的我想也不敢想的。一個個小小的喜悅,一次次小小的成功,讓我漸漸自信起來,參與校本研究的勁頭更足了。
實踐校本路更寬
不記得是誰說過,一個好老師一定是善于撿拾鵝卵石的,隨手撿起的鵝卵石,會在一夜之間變成鉆石;平常一點一滴的積累,將會成為你教學的財富。我把這句話當成我的教育箴言。
我將同事們針對公開課提出的寶貴意見整合、補充到自己的教案中去,使教案更加完美;我將課件保存下來,稍加修改,使自己的課件更實用;我將自己對一堂課的思考寫成教學反思文章,和同事們交流。這些材料上交到學校“369”工程后,被收錄為校本教研的寶貴資料。外出觀摩學習,校內教師交流,課間辦公室同事間的暢談,自己上課后的感悟,我都記錄下來;學生的優秀習作、試卷和作業本,我也盡量保存下來。當學校征集論文、課件、教學反思時,我總能從中找到有用的資料,就像是從布袋里取出一塊塊已變成鉆石的鵝卵石。
今年開學初,學校領導布置給我一項緊急任務,讓我指導學生參加全縣的研究性學習比賽。我爽快地接受了任務,上個學期我指導學生開展了一次“詩海拾貝”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所有的資料都是現成的。比賽時,縣教研室領導看著學生呈現給他們的一本本詩集、手抄報,連連贊嘆:這個活動抓得實!
我是校本教研的受益者。2008年至2010年間,我分別參加了市思品課和錄像作文大賽,分獲一、二等獎。2011年,我被評為“縣骨干教師”。我的成長離不開校本教研。她猶如冬日的暖陽,驅走我內心的迷霧,照耀著我前行的航程。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年縣六0小學)
責任編輯: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