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可見,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而“讓學” 就是把課堂的時間、場所、機會等盡可能讓位給學生的學習,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各方面得到最好的發展。仔細思考在全國引起轟動效應的“杜朗口”教學模式,正是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充分體現了“讓學”理念。所以“讓學”不僅為數學教師更好地解讀新課標,實施新理念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是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最佳途徑。
一自主學習是“讓學”的根本
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而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就是自主學習,它是實現“讓學” 的根本。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真學、真思、真做、真悟,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思考,運用已有知識和能力來解決遇到的新問題,讓他們在實踐中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從而感受學習的樂趣。每堂數學課,我都讓學生先自學5~10分鐘,并且精心為學生自學確定目標,要求學生不只是掌握教學內容,更要去想一想,做一做;至于概念,不僅要記住,更要“咬文嚼字” ,透徹理解,準確把握其內涵和外延;對于定理、公式、法則、性質,要求學生一定要邊看邊思,反復推敲,體會相關知識的提出、發展和形成過程,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如在“圓錐的側面積”這一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設置了以下活動:
(1)做一個圓心角是120度,半徑為15 cm的扇形。
(2)圓錐的側面是怎樣圍成的?那么如何求圓錐的側面積呢?
(3)如果想作出以上圓錐的底面,那么底面的半徑是多少呢?你抓住什么等量關系求半徑的?
(4)如果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為5 cm,母線為15 cm, 那么你怎樣求出圓錐的側面積呢?試歸納出求圓錐側面積的方法。
這幾個問題層層遞進,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最佳內容。學生是最喜歡動手的,就是學有困難的同學也能很積極地作出扇形,通過扇形圍成圓錐的側面,第二個問題也會迎刃而解的。至于(3)、(4)兩問,有少數同學覺得有困難,但手中有紙片,可以在小組內互相切磋,我也適時地參與、點撥和小結,同學們最后都能清楚理解求扇形側面積的方法。再通過課堂練習及作業展示,學生就牢固掌握了這一課的學習內容,而且省時高效。在這樣的課堂上,我把大多數時間都交給了學生,學生自己制作,對照理解,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學有興趣,也逐步增強了動手能力,學習效果顯然。
二小組合作是“讓學”的關鍵
在學習中,對同樣的問題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有時往往還會遇到一些方法不確定,答案不唯一的開放性、探索性題;也有一些操作性強、不能單獨完成的活動內容……這時,我總是適時地讓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傾聽別人的意見,突破個人思維的局限,讓學生在辨析中達成意見的統一,并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實現有效互補和互助。可見,小組合作學習是 “讓學”的關鍵。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性別、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組織能力的差異進行“異質分組” ,既便于組內優勢互補,也便于組間公平競爭。比如在“測高” 的活動課上,我布置學生每組課前先制作一個簡單的測角儀(利用一根木棒、一個木制量角器、一根細線、一個小鐵釘即可),并讓他們在組長的帶領下弄懂測量方法、計算方法,確定好各人分工及輪換方法,然后讓他們帶著工具到操場上測量學校的旗桿高度。學生可興奮了,他們有的固定測角儀,有的觀察仰角,有的測量測角儀的高度及測角儀和旗桿之間的距離,有的負責記錄數據和計算,一切進行得井然有序,最后比哪一組的結果最接近標準值。為了取勝,學生們個個使盡了渾身解數,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不僅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了彼此間的情感交流,增加了合作意識,而且讓數學生活變成了生活數學。
三展示點評提供“讓學”的平臺
“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更多的思想。” “讓學”的數學課堂是學生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天地,這個天地是自由的、開放的。學生在這里能夠知無不言,通過與同伴、老師的交流,學習新知,提升智慧,獲得更大的發展。
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會遇到一題多解,或開放性問題,有時僅僅依靠一個小組的力量,還不能把問題探討得很透徹。這時,教師要通過展示,把所學知識串聯起來,全盤考慮,形成知識網絡,再通過點評小結、總結規律和方法,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展示點評環節,教師始終是課堂的組織者、策劃者、引導者、評價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磨頭鎮場南中學)
責任編輯: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