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一個學校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高質量的教育教學上,更體現在富有特色和個性的校園文化建設上。校園文化是師生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是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中逐漸創造生成的,不僅彰顯著一個學校的發展理念,更彰顯著一個學校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內涵式品牌。如何扎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繁衍區域學校的辦學特色,改變千校一面的窘境,是近年來很多有識之士所致力探索的。多年來,我校(江蘇省東臺市實驗小學)秉持“文化立校,品牌塑校,特色強校”的辦學宗旨,銳意創新,大膽改革,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辦學之路。
一、文化立校,讓追求成為一種文化特質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發展中逐步形成的,為所有師生認同并帶有本校特色的校園精神的整體體現,它代表著學校發展的方向,是學校發展的源動力。近年來,我校將文化建設放到了學校發展的首要位置,認真回顧了學校的辦學歷程,梳理了辦學理念,提煉出核心價值觀,突出文化引領的作用。學校地處黃海之濱,屬海洋文化圈,從古至今,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就與大自然不斷抗爭,努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家園,圍海造田,筑壩擋海,立灶曬鹽,改良鹽堿田,這里的人民血管里流淌的就是自強不息、永不言棄的抗爭精神,同時又具有堅忍不拔、團結一心的品質。東臺實小老師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可貴的品格,這是地域文化的饋贈,也是百年辦學歷史的積淀,實小人用文化再造的行動,較好地實現了文化立校、內涵發展的目的。
首先,建立了學校文化標桿。學校以“健康向上,享受成長”的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確立了“建設富有文化底蘊、思想含量的實驗性小學”的辦學愿景,以“努力”為校訓,積極打造為愛而努力、帶著思想行走的實踐家、研究型團隊、個性化教師,培養“我努力,我快樂”的學生。這一切都是學校文化的載體,凝聚著學校自身文化的核心力量,滲透著學校渾厚的文化底蘊,包含著學校鮮明的文化個性,也支撐著學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思想、理論和精神氣質。學校文化標桿的建立,豐富了學校文化的內涵,彰顯了學校文化的個性,讓師生有了行動的指南。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從智慧中引申出這三種德性:很好的思想,很好地說話,很好的行動。”從我們幾年來的辦學實踐來看,這句話得到了較好的印證。在辦學積淀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辦學實踐,確立能被廣大師生認可的具有可持續生命力的學校文化,是學校又好又快地發展的助推劑和內燃機。
其次,文化再造凝聚了人心。在學校規模擴大、教師人數增加、組合情況多樣化、原有的學校文化受到沖擊的背景下,學校以《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文化再造的實踐策略的研究》的課題研究為依托,重新提煉、打造實小的校園文化。特別是有文化代表性的教師的個案研究,很好地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很多老實小教師在座談、交流時,喚起了內心的文化自豪感。大家都認為,老一輩實小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而且毫無怨言。今天,自己竟然被當作實小的精神旗幟飄揚在高高的文化標桿上,讓同事學習、傳誦,作為實小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很多后來進入實小的老師,特別是那些才完成從學生到人師角色轉換的新教師,陡增敬重之情,重塑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們對自己能融入這樣一個優秀的群體感到無比自豪。學校文化成了全體師生追求卓越的不竭動力。
二、教師發展,讓研究成為一種常態文化
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曾說:“教育的關鍵問題是教師……根本問題,是教師精神,是全人教養,是教師之道,是根性,是靈魂。教師之道尤其要鍛煉。”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力量之源,研究是教書匠與人師的分水嶺。引導所有的老師熱愛教科研、投身教科研,建設積極、向上的學校教科研文化,以教師向上攀登的動力推動學校向前發展,這是教育管理者的智慧。為了引導每一位老師走到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培養“研究型團隊,個性化教師”,多年來,東臺市實驗小學尤其注重為教師開辟教科研的“幸福之路”,把研究打造成常態文化。
首先,建立長效保障機制。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制定并實施了五級教師成長路徑:合格教師、職業型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明確了教師發展的階段,為教師的階梯式發展搭建了橋梁。為了幫助每一位老師實現個人成長目標,學校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培訓機制:培訓對象上有個體培訓和全員培訓,培訓內容上有校本培訓、班級培訓、教科研培訓、教學方法培訓,培訓形式上有校內培訓、校外培訓,甚至境外培訓。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制定不同的培訓方案。有效的機制帶動了教師尋求專業發展的勁頭,開闊了教師的眼界,豐富了教師的閱歷,使教師由過去“要求我”的被動式發展轉變為“我要求”的主動式提升。
其次,尋找專業成長突破點。教學研究不僅是提高師能的有效途徑,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教育態度。為了打造教研文化常態,學校提出了“課堂教學研究常態化,校本教研模式化,課題研究特色化”,讓教師“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思路。每周都組織適合于不同教齡階段教師的各種類型的大練兵活動,以系列課堂教學研究活動為導向,引導教師抓住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向40分鐘要知識、要能力、要方法、要情感態度價值觀。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除了競爭性的比賽,學校還充分發揮學科組長、備課組長和學科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讓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鍛煉才干,為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搭建平臺,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深入探索“備、說、議、講、評”的校本教研新路,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以課題帶教研,以項目促發展,根據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召開匯報會、交流會、點評會。學習、競爭、研究、反思,每一個環節都緊緊串聯在一起,研究成為我校教師工作的一種方式,成為教育教學的常態。
三、特色辦學,讓教育成為一種文化品牌
胡總書記曾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該是教育工作的主題。”簡單的回答是:我們要培養的是具備高素質的人,可以也必須通過創建特色學校來實現。辦學特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學校沒有個性特色,就不可能提供個性特色人才成長的環境。實踐證明,越是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學校,個性化教育特征就越突出。創建學校特色是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健康成長的關鍵。因此,個性化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更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關鍵。一所辦學特色鮮明的學校,必須具有開放的意識、堅守的意志和精細的能力。只有擁有開放的意識,才能放眼世界,與國際接軌,才能使教育不偏居一隅,不盲目自大;只有擁有堅守的意志,才能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而堅持本真的教育理想,癡守教育最初的真諦,代代傳承而不改本色;只有擁有精細的能力,才能潤物細無聲,于細微之處顯精神,讓教書育人的工程盡善盡美。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學校領導班子帶領實小全體師生秉承“以規范促發展,以品牌塑發展,以教師求發展”的辦學理念,著力打造“愛心文化、書香文化、團隊文化、藝體文化”的辦學特色,尋求素質教育背景下高質量發展的新突破,努力打造辦學品牌。
創建特色學校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有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討。而正確認識和把握特色學校的本質內涵和所包含的要素,則是科學全面地規劃、積極穩妥地推進特色學校創建工作并取得實效的前提和關鍵。今后,東臺市實驗小學將在如何把學校文化內化為每一個教職工的自覺行動、學校文化如何體現在教育教學管理的每一個細枝末節等方面做深入細致的研究,我們將繼續高舉文化立校的大旗,不斷實踐、總結,努力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辦學之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