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百家湖中學因教師主動、課堂生動、學生靈動而好評如潮。這主要得益于我們一貫踐行的“自主生長,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
我們的“自主”,指的是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亦即主體的選擇性、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生長”,是指個性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而不是違背規律的標準化生長、轉基因生長、拔苗助長。“自主生長”是以喚醒師生的主體意識為前提,以激發師生的內在動機為關鍵,以激活師生的潛能為重點,以提供適合師生成長的多元舞臺為手段,促進師生可持續發展。
自主生長教育的提出,首先源于當前初中教育的現狀。當前的初中教育,教育被發展,學生被成長,是常態。以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為例,學習動機缺乏內驅力,為考試學;學習態度缺乏主動性,要我學;學習內容缺乏選擇性,千篇一律;學習策略缺乏個別化,機械訓練等。其次源于學校的傳統。我校學生的精彩起源于“把班級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班級自主管理的主人。學生從自主走向自立、自信、自律、自強。“百中的學生了不起!”這是到過百家湖中學的領導和老師發出的共同贊嘆。再次源于本人的經歷。我生長在農村,在生產隊當過放牛娃。有時牛不喝水,我們十幾個小伙伴,按其頭部,強行讓它喝水,但我們一次次失敗了。是呀,我們可以把牛牽到河邊,若它不想喝水,再多的人也沒辦法。同理,如果人不愿意、不需要,誰都拿他沒轍。自主生長教育,就是要弘揚本校優秀傳統文化,改變當前初中教育的現狀與局限。
為了自主生長的核心理念在學校生根、開花、結果,我們實施了喚醒、激勵、文化三大策略。
喚醒。喚醒什么?德國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而出,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我們就是要喚醒師生追求成功的渴望,喚醒沉睡的潛能,從而得到在不同方面獲得成功的幸福體驗。
我們通過信任、關愛、放手、期待,來激發師生內驅力,喚醒師生沉睡的主體意識和無限潛能,讓人性中最美好、最具有創造力的東西發揮出來。如在班集體建設上,緊緊圍繞“四個還給”:把班級還給學生,喚醒自主管理的意識;把課堂還給學生,喚醒自主學習的意識;把校本課程還給學生,喚醒自主活動的意識;把校園還給學生,喚醒自主成長的意識。
激勵。激勵對于調動師生潛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師生不斷提高工作績效,去實現既定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在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方面,我們采用“七個有”激勵措施。其一,構建愿景——有前途;其二,激發夢想——有追求;其三,提供平臺——有機會;其四,授予榮譽——有尊嚴;其五,提高地位——有權力;其六,增加待遇——有利益;其七,增強責任——有發展。激勵,提高了教師的自主性,提升了他們的教育智慧、教學智慧、做人智慧。教師們能堅持讀好書,以書為伴,學習他人智慧;教好書,立足課堂,積累自己的智慧;寫好書,不斷反思,積聚自己的智慧。
文化。我們認為文化是一群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學校文化,是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隱性課程。“學校文化場”具有“磁力”,即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樣具有“磁能”,即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百中辦學緊緊圍繞“自主生長”的核心理念建設學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
精神文化,重引領:用百中“四大”精神(大志、大愛、大智、大氣)感召人;用“打造自主特色,創建省市名校”的辦學目標激勵人;用“自主生長,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引領人。從而逐步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制度文化,重自律:以制度不是用來約束人,而是用來引導人為主旨,民主討論、協商、制定有關制度,突出人文關懷,追求自覺遵守,讓約束內化為自覺要求。行為文化,重自主:行政領導做到“一高一好”;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讓學生不做的,教師堅決不做;學校提供各種舞臺,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展示,自主生長。環境文化,重自建:如班級教室環境文化建設,讓學生自己動手,讓每塊墻壁成為展示學生才華的舞臺,讓每一塊墻壁富于教育的內涵,讓教室成為溫馨的家。
實踐證明,任何外在的教育力量和因素,只有內化為師生的自覺需要才可能真正奏效,任何教育過程在本質上都是客觀因素向主觀因素轉化的過程。離開了自主性,人就不可能獲得充分的發展;離開了自主性,人就不可能獲得獨特的發展。自主生長,不一樣的生命生長;自主生長,讓每一個生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