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陳校長和楊局長的爭論”,我同意楊局長的觀點:有了制度作保證,學校的素質教育才能得到有效實施。
眾所周知,歷史上著名的“毛澤東思想”并非是僅僅毛澤東一個人的創作,而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樣的道理,教育局準備出臺的學校實施素質教育評估考核方案也并非教育局局長一個人的突發奇想,而是一大批教育專家從整體出發、站在全局的角度經過調查論證,最后再經過集體反復商討后才形成的方案。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縝密性和針對性。最后下發的文件即為這一論證的成果。學校作為教育職能部門的直接實施者,更應擁護教育局制定的政策,全力維護學生的根本利益,而不應以自我為中心。畢竟教育局領導下的學校有很多,并非個別學校一枝奇葩就能讓老百姓對教育滿意,而應該是所有學校都欣欣向榮,百家爭鳴,讓更多的學生健康成長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美國經濟學家康芒斯將“制度”定義為“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制度經濟學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來解釋“規范和約束”的機理:在一個僧多粥少的廟里,人們發現掌勺的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異,很不公平,于是掌勺的和尚改由大家推選。但一段時間后,發現這種方法也行不通,因為誰都有私心,大家推選的掌勺和尚其實也親疏有別,難以公平。經商量,決定輪流掌勺,一人分一頓,情況雖一時有所好轉,但時間一長,發現問題更多,因為個別和尚不僅分親疏貴賤,輪到自己時還又吃又藏。經過反復討論,大家決定在輪流掌勺的基礎上再加上一條規矩:分粥者必須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這樣,問題最終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由此看來,行為主體存在人性弱點、能力差異以及行為受環境不斷變化而產生改變等問題,制度規范和約束的功能指向往往側重于消解人性弱點、增強行為能力和克服客觀環境中的不利因素。社會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公民的行為,才能保證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各項事業的成功。
陳校長既是管理者,同時也是被管理者;作為一校之長不僅要帶好自己的小團隊,同時還要融入教育局這個大團隊。雙重的角色,決定了陳校長要想當好管理者,首先必須當好被管理者。
如果每位校長都只強調自己的個性,按照自我模式發展,那么整個教育局這一集體就是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與戰斗力。對任何組織來說,成員的能力和個性是不能完全畫等號的,個性更需要服務于整個組織。每一位校長都身兼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雙重角色,如果一味地強調個性,不服從管理,那么又如何讓自己帶領的團隊齊心協力、聽從指揮呢?不聽從指揮的團隊,對任何組織來說,都是最糟糕的團隊,也毫無疑問是最沒有發展前途的團隊。很多校長確實很有才華和能力,但也很容易產生自傲的心理,甚至有時候認為自己的想法比教育局的決策還要高明,因此難免對教育局的策略有抵觸的情緒。但這時你是否認真想過:在某一點上,我的想法或許確實很高明,但站在整體和全局的高度來看呢?所站的高度不同、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決策也就完全不一樣。而且,教育局的任何一個決定,都首先希望得到各位校長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蛟S你會問,難道作為一位校長,就必須完全抹殺自己的個性嗎?當然不是,在具體的行動實施中,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及個性的操作方式,但是在組織的決策面前,服從永遠是第一位的,否則,“黏合劑”很可能就會變成“離心力”。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的一貫看法是:“有效的管理者,是著眼于機會,而非著眼于問題。”面對“行政文化與學校文化的沖突”,如果我是陳校長,肯定按教育局的文件行動。對于教育局規定舉行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可以看作是對學校學科教學和學生活動的一次檢驗,一次提升,這與打造自身的學校文化是不矛盾的,行政文化正好成為展示學校文化的一個抓手;學校文化自身的積淀,正好通過行政文化得以輸出,學校的整體業績也能通過行政管理、學生多元發展、校內及校外資源的整合運用得到創新經營。作為校長,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銳意進取的姿態,必能打破客觀環境的制約,化消極為積極,變阻力為動力。做別人最不愿做的事,才能體現你的境界;做別人最不敢做的事,才能展示你的魄力。作為被管理者,你承擔得越多,獲得的信任就越大,發展的機會就越多。
領導力就是把理想轉變為現實的一種能力。管理是一種行為,領導是一種心態,相融是一種智慧,和諧是我們追求的完美境界。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