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校一直高度重視中小銜接工作。每年4月份進入總復習之前,我們都邀請常州外國語學校的教師來校指導:有進行命題指導的,有進行試卷分析的,等等。初中校也常舉辦一些學生主題聯誼活動(如圣誕聯歡主題活動等),邀請部分畢業班學生參加。但這些點狀的“銜接”參與人數很少,既不能滿足六年級學生對中學生活的向往,更無法針對性地解決中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而客觀上中小學各自為政、相對封閉,在教育教學方面存在著較明顯的割裂、斷層現象,這導致了學生在中小銜接“拐點”處的“生長痛”。顯然,在教育改革直面社會發展需求的今天,我們理應將中小銜接問題納入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題中去思考、去探索。
一、創意設計:變“教的銜接”為“教學銜接”
小學和初中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兩個學段,有著密切的內在關聯。從小學進入中學,是孩子人生歷程中一次重要的轉折。為了更好地踐行“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的職業使命,學校著手整體策劃基于學生發展需求、具有年段特點的“七彩童年”活動系列(一年級“紅色入隊”、二年級“橙色感恩”、三年級“金色童年”、四年級“綠色農家”、五年級“青色軍營”、六年級“藍色夢想”和畢業“紫色慶典”),其中“藍色夢想——一日中學生活體驗教育”即為中小銜接活動,目的是從價值取向上實現從“教的銜接”到“教學銜接”的轉型。
1.頂層設計清晰目標
設計理念。有效落實“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發展出發,為他們的中學生活奠定扎實的知識素養和能力素質,從而更好地實現角色轉換,落實義務教育的階段性、一致性、全程性和發展性,促進中小銜接“無縫”對接。
活動目標。①角色體驗,滿足需求。以“一日中學生活體驗教育”為抓手,引導六年級學生懷揣夢想走進高一級學校,在全方位感受中學生活的過程中產生向往中學的積極情感,積極主動地做好進入中學的心理準備、知識準備和能力準備,為藍色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②中小銜接,引領改革。在多元參與中學生活的過程中,及時捕捉小學教育的發展性問題,并將其轉化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新的突破口,為學生進入中學后的快速磨合奠定堅實的基礎。
活動內容。①感受中學文化:校園文化、學生文化、課堂文化、教師文化等;②體驗中學學習:全程聽課、適度參與、課間交流、問題咨詢等;③了解中學生活:食堂用餐、宿舍管理、學長感言、校長報告等。
2.精心組織確保質量
學校首先向常州外國語學校提出申請,說明活動的目的及方式,爭取中學的支持(因活動不僅要持續三天,還要在常外的每個教室增加6張課桌,這些都將給中學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帶來很多麻煩)。令我們欣喜的是,活動得到常外領導、教師的全力支持。他們不僅在設施設備上提供了一切便捷,還在教學內容上精心選擇,為六年級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提供了最大的可能。與此同時,常外還為六年級學生準備了相關教材。
為了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讓每一位教師和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體驗與收獲,學校召開所有帶隊教師會議,提出了師生“四個一”的要求。學生——過一日生活,聽一場報告,寫一份感言,訂一份計劃。教師——聽一節本專業的課,召開一次學生座談會,舉行一次教研活動,定一個課堂銜接突破口。為此,課程部將六年級學生按照每組6人分成若干組,對應中學的初一某班,每組確定一位帶隊老師并根據中學課表確保每一位教師至少聽一節本專業的課。班主任提前對學生進行聽課、交往以及參觀等方面的分工合作與自我管理的指導,為學生參與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學校發放《告家長書》,爭取家長的認同和支持。
3.分享交流形成合力
一日中學生活,師生在初一教室里和中學生一起參與課堂學習,在領略中學教師別樣風采的過程中,真切感受中學生活的快節奏、大容量和高強度,以及學生在學習方法、課間活動及自主管理等方面與小學生活的差異所在。活動中,學生在不同的參照系中尋找自己一年后的“影子”,教師也在比對中尋找中小銜接的切入點和生長點,師生在內心深處共同建立起“新我”目標。后續的調查問卷顯示,有80%的學生參與了課堂發言,87.3%的學生認為中學老師教學有方,而100%的老師認為中學教師學科素養豐厚,學生班級管理能力特別強。下面摘錄了首屆“藍色夢想”活動后部分師生和家長的感言。
……每當老師說出重要的話,同學們便迫不及待地拿出筆,在記錄本上“刷刷刷”地寫了起來,只見他們個個手中拿著筆,有的筆尖飛舞,頭也不抬一下;有的邊寫邊思,時不時還自言自語幾句;有的緊鎖眉頭,凝神思索……這樣的效率、這般的投入,我該從現在起做好準備!(學生 樊爍)
中學老師的教學風格值得我們六年級老師學習。概念數學課的講解非常清晰,學生聽課習慣和記筆記的習慣很好,在練習講解時教師特別注重方法的指導與提煉。英語課媒體效果顯著,歷史老師底蘊豐厚,音樂課視聽結合信息量大……這次“中小銜接”對我們而言是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學習。(六年級老師)
兒子參加二實小組織的常外體驗活動回家,大談特談在常外的感受,從他那興奮勁兒和言語中我們感到他已經鎖定目標——考取常州外國語學校,我們感到十分欣慰。既然我們和兒子的目標一致,那么我們就該共同努力。(家長)
不難發現,學生在全程經歷中學生活的過程中,內心噴發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動力與激情,將藍色的夢想化作奮發的行動;教師在用心對比中小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找到了值得自身去學習、去借鑒的教學策略;而家長則通過孩子活動過后的表現生發出要與孩子一起努力的激情……教育的合力,就在這里凝聚而成。
二、不斷創生:變“中小銜接”為“教育命題”
活動結束,老師們主動聽取學生的感受和建議,各教研組組織專題研討,尋求中小銜接新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如,語文組形成了“借鑒中學語文教學方法,提高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方案;數學組提出要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為突破口,幫助學生自信、清晰、有條理地闡述數學思考;英語組提出要以指導學生記筆記為突破口,進行不同年級英語筆記怎么記、記什么、記了怎么用的方法探討,逐步培育學生多種感官協調作用的能力,提高英語學習興趣與能力;班主任則提出“如何根據中學班級管理的要求設立六年級學生崗位”的問題……這些小課題的應運而生,極大地增強了教師基于學生發展研究真實問題、形成有效策略、優化課堂教學的專業自覺。
事實上,自常外開辦以來,一流的教育教學質量已經贏得社會的廣泛贊譽,進入常外成為許多家長和學生夢寐以求的向往。每年,二實小都會有大量的學生報考并錄取在常外。那么,二實小的學生在常外的發展到底怎樣?他們擁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不足?小學教育應該給予怎樣的教育和引導,才能使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中學生活、乃至社會發展的需求?對這些問題的持續追問,促進了“藍色夢想”活動內容的不斷豐富和創新。
就參與對象而言,我們根據家長需求吸收部分家長參加“藍色夢想”活動,放大活動在形成家校合力中的價值功能。
就活動內容而言,學生層面根據年段特點和成長需求增加了“上一次團課”,并倡導“交一個學長”;教師層面邀請常外各學科負責人帶著我校在常外就讀學生的信息來校與教師作沙龍研討,就我校學生與其他學校學生在中學的發展現狀和潛質作對比分析。2010年年底,學校選派課程部和學生部的第一責任人帶著“中小銜接”課題到常外進行掛職培訓(開創了小學中層到中學掛職的先例),通過聽課、調查、訪談、問卷等形式全方位了解二實小學生在常外的發展現狀,并以課題報告的方式剖析其背后折射出的小學教育問題,為學校后續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最直接、最鮮活、最有說服力的第一手資料。
就活動形式而言,學校對“藍色夢想”活動進行了前移后續的突破。所謂前移,就是在活動之前邀請常外教師走進我校各學科課堂聽隨堂課;所謂后續,就是活動之后再次邀請常外教師走進我校參加分學科的主題教研活動,重點圍繞“學科素養提升與學習習慣培養”在畢業班教學中的適度轉換與提升展開深度對話,面向未來人才素質聚焦當今校園生活。事實上,活動不僅引發了畢業班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覺,也拓展了全校教師作為教育者的視角。令我們十分感動的是,常外教師也同樣以研究的姿態策劃了前移后續的活動,活動前他們制訂了觀察量表讓我們學校的老師進行課堂觀察,填寫觀測表。活動后各學科針對六、七年級學生課堂學習狀態觀測表進行對比分析并撰寫觀察報告,分析不同年段學生在各學科學習中的差異,并及時反饋給我們作為改革的參考依據,活動的價值在多元互動和不斷創新中已遠遠超越了“藍色夢想”活動的最初創意。
“中小銜接”以其內涵生命性、發展性和未來性的獨特創意贏得了學生、教師、家長的交口稱贊。它不僅滿足了學生的發展需求,也提升了教師的專業自覺。當我們以一個教育者獨特的視角去發現師生真實的生命成長時,中小銜接,已經升華為一個具有生命感的教育命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