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案例所反映的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案例的內涵十分豐富,不論是從行政視角還是從學校視角,不同角度的解讀,可以獲得眾多的啟示。這里,我想就行政文化與學校文化的關系談一點看法。
從理論上說,行政文化是相對于社區文化、鄉村文化、學校文化、企業文化而言的一種具有行政特點的文化形態,在我國主要指各級黨政機關國家公務員在行政活動中,影響決定其行為的一系列行政理念、行政道德、行政規則、行政價值、行政傳統等。中國的行政文化,有著獨特的體系和特征,尤其有著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而形成的優點,譬如民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等。但是,我國的行政文化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尚權威不尚民主、重人治而輕法治、追求等級而不尚平等、共性至上而缺乏個性等。尤其是人治思想還比較嚴重地存在著,表現為行政的絕對權威、以考核替代管理、行事多為“自上而下”,等等。案例中,省內知名的陳校長和分管教學的楊局長發生的激烈爭論,一方面反映行政文化與學校文化存在沖突的現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行政文化的強勢。
推進素質教育是一件好事,但是其主體應該是學校,如果沒有學校的積極響應,沒有學校的積極參與,沒有學校的創新實踐,素質教育將成為一句空話。素質教育的推進,教育行政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主要表現在區域推進的宏觀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上,尤其是理順教育管理體制,建構現代學校制度,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創造良好寬松的環境上,而不是替代校長思考、策劃、管理,充當“大校長”角色。因此,教育行政要善于賦權、賦責于校長,充當區域推進素質教育的責任主體和學校素質教育改革的支持者、服務者;不僅要突出區域整體策劃,更要尊重區域學校的獨特性,尊重學校的個性和創造性,激發學校變革的內部活力,促使每一所學校自主創新和主動發展。
但是案例顯示的教育行政部門是那么強勢,教育局為推動素質教育,出臺評估考核方案,把“舉辦四個節”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本意也是好的,但是“教育局規定每所學校每年必須舉行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和讀書節”,而且是“必須”,不得違抗,楊局長還強調“作為行政管理機關,難道沒有權力規定學校開展哪些活動?”一個強勢的教育行政活脫脫地凸現出來,在這樣強勢的行政文化的背景下,知名的陳校長忍不住抗議:“還要我們校長做什么?”“學校又如何辦出個性?”這是強勢的行政文化與相對還處于弱勢的學校文化沖突的必然。
現代社會,行政文化需要的不是人治而是法治,不是專制而是民主,不是強制而是服務。因此,我想,我們的教育行政一定要確立“無為而治”的管理理念,改變與學校文化的關系,從而真正實現學校的自主發展、個性發展、特色發展?!盁o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張管理者不要過多干預、瞎折騰,一切順其自然,從而達到國泰民安。這種思想對我國現代行政文化產生了許多重要影響?,F在,政府的職能在不斷轉變,逐漸地從具體微觀的經濟領域退出來,把重心轉移到宏觀管理和社會服務上,這種思路正是道家思想的一種體現?!坝兴鶠?,有所不為”,成為當代行政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選項。
案例中,陳校長呼吁,推進素質教育的活動“應該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不應由教育局作硬性規定”“學校又如何辦出個性”,正表達了一位基層學校校長所希望的行政應該更多地給學校自主權,給校長自主權,呼喚教育行政的“無為而治”。
教育行政的“無為而治”首先表現為一種尊重,就是充分尊重中小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相信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心和創造性,引導學校自主謀劃并扎實推進素質教育;教育行政的“無為而治”還表現為一種寬容,無論采取什么措施,組織什么活動,只要真心實意實施素質教育,教育行政部門都要予以認可,有創新的還應該在一定范圍內推廣;行政的“無為而治”也表現為一種服務,現代教育制度下,教育行政與學校的角色和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辦學的主體是學校,是校長,教育行政部門關鍵是選好校長,在此基礎上,對學校更多的應該是服務,因此發出的應該是“指導性”意見和建議,而不應該是“強制性”指令;行政的“無為而治”更表現為一種民主,對所轄區域的教育發展規劃,階段性教育工作目標和要求的確定,包括具體的措施、考核等,需要多征求學校的意見和建議,而不是以一紙考核為手段去逼迫學校。
總之,我認為,教育行政該“為”的“有為”,不該“為”的“無為”,把“有為”與“無為”的取舍,定格于是否有利于學校發展上。
(作者系江蘇省吳江市教育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