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是學校教研活動中最基本也最常見的形式。通過聽課,可以讓執教者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其學科素養和組織、駕馭教學的能力;也可以讓聽課者觀摩學習執教老師怎樣鉆研課標分析教材,怎樣確定教學目標,怎樣設計教學方案,怎樣創設教學情境,怎樣激發學生思維,怎樣調控課堂節奏,怎樣處理重點難點等等。聽課活動對執教者和聽課者都大有裨益,自然成為廣大教師相互學習、探討、研究的主要形式。但在目前的聽課活動中,我們也注意到,這種形式常常局限于同一學科的教師,局限于學科文本的解讀與課堂教學技術的細節處理智慧,這往往導致聽課活動低效、單調、沉悶。近幾年來,筆者因工作的需要,有機會聆聽了很多非本專業學科的青年教師的課堂,結果發現,跨學科聽課,益處多多。
之前,筆者長期從事數學教學,也聆聽了眾多的數學公開課,所以不知不覺就在頭腦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課堂教學程式。比如,在概念課教學中,總是先創設教學情境,師生共同探究概念的演變與形成過程,通過診斷、辨析,深化對概念內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鞏固和應用。再如,在復習課教學中,總是先回顧相關的概念、定理與法則,然后給出典型問題,師生一道分析、探索,總結問題的內在結構與規律,通過問題的變更和思想的提煉使學生掌握求解問題的一般方法。如此等等。
然而,跨學科聽課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各學科教學的豐富思想和鮮明特色,并真切領略到各學科教師的不同風格的教學方法。在語文課上,我被老師深邃的文化底蘊、詩意的語言表達和飽含激情的朗讀吟誦所陶醉,他們從容、優雅的闡發,引起我無限的遐思和對母語之美的熱烈向往;在政治課上,我被老師廣博的學識、縝密的思維和思辨的分析所啟迪;在英語課上,我被老師們的詼諧、機智、幽默以及異國的風土人情所感染;在歷史課上,我仿佛置身于歷史長河之中,為人類世界悠久的文明歷史所驕傲,也為祖國燦爛的文化感到自豪;在地理課上,老師引導著學生探索地球的結構與運動、礦產資源的分布和氣候變化的規律,關注和研究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世界;在物理、化學、生物課上,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觀察現象、大膽猜想,并通過實驗驗證結論、質疑權威、探索規律,課堂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在音樂、體育、美術課上,我感受到了蓬勃的青春、大膽的創造和動人心魄的美感,同學們在老師的組織、引領、喚醒之下,用他們的青春和智慧展現著生命的力量和藝術的魅力。
由此,我感覺到,教學不僅傳承著文化,也承載著文化,甚或可以說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僅傳授著人類的文明、科學的知識與現代的信息,而且通過思想的滲透與文化的浸潤,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精神得以豐盈,人格獲得升華。文化正是以這種相互滲透、彼此交融的方式以“文”“化”人的。因此,文化的過程,需要我們敞開胸懷,兼容并包,才能得以豐富與發展。
基于這樣的思考,跨學科聽課不僅拓寬了我的知識面,也學到了許多其它學科教學的技能與智慧,了解了一些新穎別致的教學模式,還加深了對教學本真的理解與認識,并將自己的思考靈活運用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有選擇地借鑒和運用其他學科的優秀思想、策略和方法,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思辨性、人文性、探索性和趣味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我以為,隨著課程改革走進“深水區”,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學科內容的整合、思想文化的交融、人文科學的滲透等等,都要求我們教師要由單向度的“專一”轉變為多向度的既專又寬。我們不能只關注本學科的知識、技能等學科素養的發展,而應跳出學科本位的框框,注重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而跨學科聽課,正是順應了這種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讓我們可以及時吸納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時更新自己的學科教學思維定勢,使我們的教學變得更為厚重、立體,逐步走向日臻完美的嶄新天地。
(作者系江蘇省溧水縣教育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