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多地受到兒童教育學者的關注。然而,伴隨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田園牧歌漸漸遠去,兒童正越來越遠離自然的生態環境。兒童被塑料、金屬材質的各種高科技材料合成物做成的玩具所束縛、操縱,其自由發揮的空間正在不斷縮減。一些家長急功近利,“快”和“早”被視為孩子發育和發展的優勢,孩子被催促著跑向成年。兒童生活越來越趨向單調、孤獨和封閉,七彩變成單色甚至是灰色。
一、游戲是兒童的存在方式
兒童是天生的玩家。“游戲之于兒童既是一種必然,又是一種必須。”他們有能力隨時隨處利用環境中的資源走進自我的游戲情境里,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領,是一種帶有原發性的生命力量的驅使。兒童內心的本能、沖動、需求、靈感以及好奇、好動、好幻想的精神特點可以在游戲活動中表露無余。游戲是兒童精神潛能的自我釋放、挖掘與開發,兒童的精神成長離不開游戲。“就像嬰兒只能而且必須喝奶水才能維持生命和身體的生長一樣,兒童也必須而且只有通過游戲才能實現其自身的發育和心理的成長。”兒童的存在和發展始終與游戲形影不離,就像空氣彌漫在兒童的生命里,游戲已不只是一種活動,而是兒童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兒童生活的一種境界。“兒童是一個玩耍的精靈,而不是什么別的。要問兒童為什么玩耍就如同問兒童為什么是兒童一樣。”
游戲具有娛樂和發展的雙重特性,與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相吻合。兒童在自發性游戲中有意識獲取的是娛樂,發展是一種無意識、不知不覺的獲取。教育視野下的游戲與兒童自發性游戲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是娛樂和發展雙重性的滿足。黃進在《論兒童游戲中游戲精神的衰落》一文中,把自發游戲和教育游戲的情境分別稱為“自然游戲場”和“教育游戲場”,雖然“自然游戲場”的游戲更純粹,給予兒童的自由更多,但對教育來說,不可能是純粹的游戲,忽略和缺失了發展,就是教育的缺位。游戲是享樂,兒童在享受游戲的同時,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智力和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知識和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鞏固,能為發展提供更好的準備。游戲是一種發展,舊經驗不斷重復、改造,新經驗不斷產生。兒童在游戲中體驗越強烈、越豐富,所獲取的發展也越大。
二、游戲精神是游戲的靈魂
“游戲精神是游戲的靈魂和內核”。讓游戲回歸兒童生活,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育、教學方式的游戲化。而是需要教育者充分尊重兒童的身心特點,充分認識游戲在兒童教育中的價值、功能和意義,用游戲精神去觀照兒童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更加適合兒童。事實上,作為學校教育,也不可能讓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成為游戲。相反,由教師高度掌控的一些貌似游戲的“演戲”,恰恰是一種“反游戲”的做法,是壓抑孩子個性的“偽游戲”。“游戲精神是人們在游戲過程中持續體驗到的一種自娛娛人的、開放和自由的精神。它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存方式,對人的幸福和自由給予了特別的關切:希望人們擺脫壓抑與強制,保有生命本有的活力;希望人們關注人生的終極意義,游戲性地生存與生活。”胡伊青加在《人——游戲者》一書中把游戲的特征歸納為“樂趣性、自愿性、無功利性及秩序性”。從教育的視角來審視游戲,游戲精神應具有以下特質:
自主性。“自主性既肯定了人是游戲活動的主人,又體現了不同主體間的自由轉換與和諧統一。在游戲過程中,游戲者是游戲的真正主人,每一個游戲的參與者都是活動的主體。”自發性游戲是一種擺脫外在束縛與強制的自主活動,游戲者自覺自愿地參與并沉醉其中。游戲的自發性自然決定了游戲者的自主性。在教育中,游戲往往是被引發的。被引發的游戲中,兒童也同樣可以進入自主的角色。游戲者有充分的自主性,身心有充分的自由伸展空間。游戲參與者“從游戲的參加一直到游戲中規則的接受、義務的承擔、困難的克服和代價的付出等都建立在自主選擇和自覺擔當的基礎之上,因而實現了事實上的生命內在的自由”。因為自主,所以自由。兒童在游戲中處于一種最放松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他們的身體和心靈可以進入一種自然忘我的狀態。活動中,來自外部的指令性的干預或他人的強制性的介入都是對游戲的一種破壞。
愉悅性。“愉悅”是游戲的一個基本特質,甚至是不容分析與解釋的原始品質。赫伊津哈在《游戲的人》中這樣描述游戲,它的“基調是狂喜與熱情,并且是與那種場景相協調的神圣或喜慶式的。一種興奮和緊張的感覺伴隨著行動,隨之而來的是快樂和輕松”。游戲是一種主體自主的體驗過程,它能夠滿足生理的愉悅,但更多的卻是精神層面的滿足,一種因為自由和投入而產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一種心靈的滿足。這也正是人們樂此不疲的原因所在,它令人回味無窮,并渴望著下一次體驗的來臨。兒童游戲充溢著、奔涌著、釋放著一種自由自在、無比輕松與愉悅的精神狀態。對兒童而言,來自游戲的愉悅體驗,幾乎是他們這個時期有能力自我獲取的最大的精神享受,因而,也具有了更重要的意義。
創造性。游戲是創造性的源泉。游戲精神蘊含創造的特質,是因為游戲者主動自愿的內部動機、自由的氛圍、多變的形式與創造力所需要的元素正好具有一致性。弗洛伊德曾說過:“每一個正在做游戲的兒童的行為,看上去都像是一個正在展開想象的詩人,你看,他們不是在重新安排自己周圍的世界,使它以一種自己更喜歡的新的面貌呈現出來嗎?”想象使主體向內外自由馳騁,從而盡可能實現改變自身和周圍世界的潛能。游戲的主體自由、專注與情感體驗的充分,最容易激發兒童的創造熱情。“兒童是自愿、主動、積極、開放、輕松、愉快地進入和從事游戲的,并在游戲中傾注了全部的力量與智慧、情感與靈感,他們總是充滿創意地進行著游戲,也常常為自己的‘創造’而領略到莫大的游戲性和精神上的滿足。”
規則性。“任何游戲都具有內在的規則性,沒有規則也就無所謂游戲。”一個人要成為游戲者,必須服從和遵守游戲的規則。規則,在游戲形成的同時就存在,它是游戲結構的重要組成元素。一旦規則遭到破壞,整個游戲世界便會坍塌。游戲規則,是游戲參與者自愿認同和服從的,具有絕對的約束力。“兒童在游戲中的‘主動性’受來自內部世界的自我規定和積極約束,是兒童進行的自由‘立法’活動,是兒童內生的、自為的行為,是其自覺自愿采取的一種生命態度和自由選擇。”在游戲中,游戲者的自主與規則并不構成沖突,相反,規則為游戲提供了正常的秩序,為游戲者的自由創造提供了不受侵擾的空間。規則的存在看似是一種約束,而實際上是為了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是兒童自由與創造的保障。規則的形成應該是來自兒童群體內的一種“契約”,一種彼此的承諾。規則的執行,也是一種互相的監督和矯正。一句話,規則達成與執行的主體都是兒童。
三、游戲精神倡導回歸本真的教育
回歸本真的教育,要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游戲是兒童的存在方式,認識兒童的這種存在方式,是教育“回歸本真”的前提。以此為前提的教育,必然是把兒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教育。《幼兒園工作規程》所指出的“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就是讓教育教學活動滲透游戲精神,滿足兒童的游戲心理。不管教育如何發生或如何進行,兒童是整個教育活動的主體,教育者不應該成為居高臨下的控制者和指揮者。教學游戲,雖然是由教師引發的一種游戲,但只要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兒童在教育活動中也能擁有充分的自主,他們的身體和心靈也能如自由游戲一樣進入一種自由的忘我境界。
回歸本真的教育,要關注兒童當下的快樂。它關注的是給兒童的發展打上鮮亮的“底色”,做最基本最基礎的教育,而不是急于功利地把孩子塑造成怎樣怎樣的人。它不跟風媚俗,去做專門的知識灌輸和技能培養。它拒絕改變兒童應有的生活樣態,保護兒童的當下快樂,讓學校成為兒童自然生長的樂園。如劉曉東所說:“教育不僅應當使兒童發展,而且應當使兒童快樂。”兒童的發展應該是自然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
回歸本真的教育,要滿足兒童創造的需求。激發兒童創造的因素取決于內外兩個方面:內在,是主體在活動中的自主度和情感體驗的深度;外在,是活動所依托的客觀環境和條件。以“兒童中心、游戲精神”引領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使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實施過程中,引入游戲活動,滲透游戲精神,始終關注兒童的體驗,關注兒童的自主創造,并努力為兒童提供創造的外部條件。
回歸本真的兒童教育,要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與自發性游戲相比,教育中游戲的規則性更明顯。在教學活動中,由教師引發的游戲明顯要多于兒童自發性的游戲。教學活動的發展指向性是明確的,圍繞發展目標的活動,規則是不可缺少的。要實現兒童的發展,就不可能開展放任自流的無目的的游戲。滿足兒童的快樂與滿足兒童的發展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