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把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知識教育和啟迪學生智慧三者統一起來,看作是教師的天職。課堂教學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學校德育目標主要靠課堂教學來實現。因此,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就必須做好德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本文就當前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存在的一些難點及其應對的策略談談自己的認識。
難點一:德育觀念的狹隘
學科教學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最常見最有效的途徑,通過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具有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在新課程理念下,學校德育不應作為單一的德育形式而存在,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是德育的重要途徑。但在教育實踐中,一些狹隘的德育觀念卻制約著學科教學滲透的德育目標的實現。其表現有:
1.德育“窄化”觀。德育“窄化”觀即“德育政治化”觀念,這種觀念把德育內容理解為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課程理解為就是思想政治課。它局限了德育視野,忽視甚至漠視德育內容豐富的內涵,影響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結果把德育推向由思想政治課“單打獨斗”的局面,化“育人”為“育政治化人”。
2.德育“點綴”觀。各學科課程標準雖然對學科德育目標即學科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都有明確的要求,但我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為數不少的學科教師在教學方案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中往往缺乏對這一目標的思考和落實。尤其是自然科學類學科,大多數老師認為本學科教學滲透德育難度大,或認為德育就是學科教學的“裝飾”,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就是教育的“唯意識形態化”。有的老師甚至在學科教學中肆意貶低德育在學生成才成長過程中的作用。究其本質,是“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傳統思想在現時的翻版。
3.德智“分離”觀。在“應試教育”陰影的籠罩下,不少學科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技能輕道德實踐的現象,導致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意識不強、方法簡單。甚至有的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固守“課堂內教書,課堂外育人”、“科任教師教書,政治教師和班主任育人”等模糊認識,這種德智“分離”觀阻礙和影響了學科教學中德育目標的落實,自然影響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針對狹隘的德育觀念對學校德育工作的不利影響,我們應當做到以下兩點。
1.樹立全面德育觀。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中起著核心作用,但它不是德育的全部內容和唯一途徑。我們不僅要教育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健康的生活情趣、完善的審美能力、端莊的儀表態度、文明的言談舉止、和善的處事待人、規范的日常行為、正確的學習動機、頑強的意志品質、嚴謹的法制觀念、高尚的道德觀念等都是德育應有的題中之意。把德育視為單純的“政治化教育”的觀念必須摒棄。
2.樹立全體德育觀。要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識。德育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是各科教師教書育人的首要任務。所有的學校工作者都應認識到德育工作不僅僅是學校德育工作者、政治教師和班主任的任務。雖然政治課是德育內容中最系統、最具條理化的部分,它本身就是德育學科,但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應是各科教師的重要任務。育人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教書不育人,就沒有完全履行教師的基本職責。正如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所說:“我沒有看到一門不能教育青年熱愛祖國,并培養他們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
難點二:德育體系的缺損
學校的德育工作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大德育”思想上看,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社會、家庭和學校,德育社會化和社會德育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封閉型的學校道德教育本已不符合現代德育發展的趨勢。但僅就以學校德育為中心的“小德育”模式而言,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元素所必需的德育體系本身也是缺損的,它制約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其具體表現為:
1.組織領導體系渙散。在日常學校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違反課堂紀律,科任老師往往把問題直接推給班主任;學生校園生活中的失范行為,不少老師視而不見,等等。這些現象反映的問題就是學校的德育體系渙散,從而缺乏對德育工作的協調管理、引導監督。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缺乏組織統籌管理而各行其是的現狀成為制約德育工作效能的“瓶頸”。
2.德育內容體系殘損。思想政治課是向學生較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門課程,在諸途徑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觀點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武裝學生,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認識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而其他各門課程的德育因素卻缺乏這樣的系統性,德育元素散見于課程內容中,這樣給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帶來的不利影響就是學科到底滲透什么樣的德育內容不明確。目標不清、內容不明甚至不同學科用同一德育內容來教育學生,也給學生帶來抵觸情緒。
應對上述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切實加強組織管理,努力把學科滲透德育工作落到實處。為確保學科滲透德育工作規范化、常態化,要建立健全學校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組織領導體系,學校領導、政教處、政治教師、班主任要形成合力,通過組織統籌來規劃、規范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工作。
2.健全德育滲透評價機制,保證德育滲透工作正常進行。針對學科教師中對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一些模糊認識,為保證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全面、正常、有序、有效開展,必須建立相應的德育滲透評價機制,把“德育滲透”學科教學當作教學常規檢查、教學業務檢查、教學能力和績效評價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教師業務水平和能力的評價中,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內容、滲透的方法和實效要設置為一個重要的子項目,從而實現從“強行入軌”到“自覺行為”的變化。
3.建立完整的德育目標任務體系。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特點,提出具體的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內容體系。各年級、各學科、各教研組、備課組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通過集體認真的學習、討論和研究,充分發掘學科教學內容中滲透德育的元素,確立德育滲透的主體目標,在以學科學習內容為主要載體進行德育滲透的同時,融入新的時代元素來擬定學科的個性方案。學校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組織領導系統根據各個體的方案擬定學校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總體方案來組織實施。這樣,才能保證整體工作有計劃、有目的、有方向地健康進行。
難點三:德育方法的單一
從一定意義上說,道德教育是一種“藝術”,它應注重方法和手段的細致、生動。著名教育家竇桂梅說過:“德育滲透,是讓德育浸泡在學科中,即德育教育必須通過學科教學的方式實現。”
但目前學科教學中“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依然在某些學校、某些教師、某些學科中“頑強”地生存,這必然導致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方式、手段也是簡單的。其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
1.德育灌輸法。這是與“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相對應而滋生的德育方法。德育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程,更是接受進而內化的過程。這要求在德育過程中任何人、任何理論、任何行為規則都不應自封“真理”,而應平等地與學生的心靈“對話”,從而通過合適的引導使之認同、內化。而“灌輸法”則把一些具體的相對固定的道德原則和美德灌輸給學生,這固然對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方法簡單、生硬,缺乏與學生心靈的聯系,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而影響德育效果。
2.“穿靴戴帽”法。由于有些學科教師“堅定認為”德育就是學校領導、政治老師、班主任的事情,因而把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當作是一件“差事”來完成,在教學過程中不注意教學內容與德育滲透點的探究,認為“生拉硬扯”、“牽強附會”地在教學中說幾句“高大全”的假德育口號就完成了德育滲透的任務,這樣,不僅使德育滲透失去了“面子”,也損害了學校德育的“肌理”和“質本”。
針對這些現象,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應對。
1.打破單純的課堂灌輸模式。在堅持課堂教學是德育滲透的主要途徑的前提下,有計劃地采用各種現代教學方法,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科德育活動。如思想政治課的社會實踐活動、人文學科的情感體驗活動以及自然學科的小發明、小創造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按“有意原則”來滲透德育內容,使學生接受潛移默化的德育熏陶。
2.營造德育氛圍。雖然政治教師在德育工作中要勇于擔當,但更應把德育滲透到學校教學、常規管理、各種服務性工作等各個領域,通過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全方位、多渠道開展道德教育,構建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管理模式,并通過規章來對每個教師和其他學校工作人員進行德育工作考核,使之真正樹立并實踐“德育就是我的事情”的理念。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云高級中學)